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47781
阅读:147
发表:2025/2/21
14章 家庭,军事,历史 小说
《史家绝唱》第11章
推荐
1-2
…
10
11
12
…
14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史成杰摇摇头说:“惭愧,我作为一个国民革命军的军人,没有保卫好自己的祖国和家乡,让家乡的学生流离颠沛,迁徙他乡。真是有愧于大家啊。现在我身体虚弱,可能在途中会给大家添麻烦,怎么说得上帮助你们呢。”
“国军大败,非一人之过,也非一战之过,乃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衰弱。将军已经尽职了,不要自责了。那我们就互相协助、共渡难关吧。”熊祥熹接着说。史成杰赞同地点点头。
八
五天后,大部分学生都回来了,只有少数个别学生没有归来。由于形势越来越紧张,已经不能再等了。同仁中学的师生五十多人与史成杰他们一起走上了漫漫迁徙之路。有了这群年轻的学生,旅途变得活跃而富有生机。这是一群年轻人,大的十七八岁,小的只有十三四岁,他们充满着激情,一路上有说有笑,对即将面临的艰难满不在乎,史成杰非常羡慕他们的年龄,同时也为他们遇到了这样一个时代而可惜。他们本来应该安心读书,现在却要跋山涉水远走他乡。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本来是在父母身边接受父母的宠爱和教导,现在却要与家人分离,这种分离是不知未来的分离,是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团聚的分离。史成杰由此而想到了自己的家人。在离开江右省界的那一瞬间,这种思念和忧虑更加强烈了。也许那偏僻的家乡也要遭到日本人的蹂躏了,年迈的爷爷、年幼的女儿,还有母亲、妻子以及所有的亲人、乡亲该怎样来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哪?史成杰所表现出来的心事重重,让阿莲发现了,阿莲猜到了史成杰的心事,她不断地安慰着史成杰。史成杰对阿莲说自己不会有事的,只是对整个局势表示担忧。阿莲也只能叹息着,她对这样的未来也不知道如何预测。
进了湖南,开始是一片山区,虽然路是艰难,但还算是平安,没有发生什么意外。只是天气逐渐进入秋季,山里的夜晚显得有些凉,他们常常要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野外宿营,而这些匆忙出走的人们显然没有带上足够的衣物和卧具。还好,那些年轻的学生们身体还能扛得住,他们会将仅有的被服给年长的、体弱的老师与伤兵们。大家在这样的环境里表现出了患难与共的仁爱。年轻的学生们是这群迁徙的人群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似乎承担起了和他们年龄不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每到一个村庄,或者城镇,他们都会宣传抗日的主张和精神,他们自己编写短剧、歌曲,向民众宣读和传播抗日思想。史成杰被他们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一路走一路坚持这样做,热情永远那么饱满,不知疲惫,不知辛苦,就是遇到那些偏僻地方的麻木的百姓们,他们也不厌其烦地坚持宣讲。也许中国的未来就在他们的身上。史成杰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那时的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可是十多年过去了,自己已经找不到这样的激情了。这群学生中有个叫林志远的学生表现得尤其突出,他表现出了杰出的组织能力。在整个旅途中他不但组织学生宣传抗日,而且对队伍中的老人和女人特别照顾,阿莲就是他照顾的对象,他对阿莲非常友好,不让阿莲做任何事,提任何东西。郭大牛和那些掉队的伤兵们,显然被这群学生感染了。刚开始他对这群学生娃娃们是看不惯的,认为史师长和这群人一起走,只会影响自己的行程,会带来许多麻烦。但在走了一段路程后,郭大牛对这些学生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从这群看似娇弱的学生们身上,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精神,郭大牛是无法说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阿莲与这些年轻人在一起显得非常开心,她本来就是个年轻人,虽然比大部分学生都要大些,但还是处在同一个年龄档,因此很自然地和这群年轻人融合在一起了。而史成杰则显得沉稳得多,他已经不可能有那样的激情了。他更多的是和熊祥熹校长走在一起,他们之间更容易沟通些。每次宿营他们基本上住在一起,谈论得很晚。旅途开始后,史成杰避免和阿莲住在一起,他不希望人家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他觉得那种关系虽然是纯真的,但也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是只属于大山的。现在他们走出了大山,又来到了世俗的世界,因此他们要保持那种世俗的关系,他不愿因为自己损害了阿莲清纯的形象。至少要让大家只看出他们是护士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当看到阿莲和林志远他们开心地在一起时,他更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
“也许中国的未来就寄托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每次看到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在用他们的方式来表演时,史成杰都情不自禁地感叹着。
“对,一个民族的未来就要看他们的年轻人。”熊祥熹也附和地说着。
“但愿他们能够将这样的激情保持下去。我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充满激情的,对未来充满憧憬,可现在呢,我都不敢相信自己曾经有过那样的青春。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希望创造的世界似乎越来越远了。国家不但没有新生,反而面临灾难的深渊。”
“史师长也不必太过悲观。你说得不错,国家确实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未来更加艰难了。但盛极必衰,衰败也不会永远没有尽头之日。国家败落到这般地步,是我们这个民族,我们整个社会该反省的时候了。我们不是被日本人打败的,是被我们自己给毁了,必须寻找别的出路,那样国家才会有希望。”
“熊校长你说说看,国家的出路在哪里呢?”
“我一介书生,能说出什么治国之方。不过,我觉得我们的国家应该建成开放、宽容、理解并具有现代意识的社会,那样的社会应该充满爱的精神、尊重个体存在的价值。我想这样的国家就会有新生的希望。现在我们的整个社会都缺少这样的意识,这比败给日本人更可怕。”
“哦?!熊校长这么看的吗?”史成杰感到有些惊讶,这是他很少听到的言论,这与他以前听到的激昂的振兴国家的学说也好,宣言也好有很大的不同。
“是的,我是这么认为的。国家的强大当然建立健全的体制、富足的经济和强大的军队,但建立一个能体现人的价值的社会比这更重要。”
“嘿嘿,”史成杰笑了笑,他觉得熊祥熹的话太天真了,在现在这样的人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说什么体现人的价值,是多么虚无缥缈啊。但看得出熊祥熹说得极为认真,他不想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两人总是时不时地谈论着这些话题,每次都是史成杰停止了谈论,他觉得熊祥熹好像是生活在另一个与自己完全隔膜的时代。然而每次和熊祥熹谈论完,都会自觉不自觉引起自己的沉思,熊祥熹的话会在他的脑海留存很长时间,令他不能不去思索一番。熊祥熹说话时的神态更是让他入迷,那时的熊祥熹表情严肃而又认真,同时流露出虔诚的神情。
学生们依然是每到一处都要表演、宣传。林志远甚至把阿莲也拉了进去,阿莲开始不肯去,她从来没有参加这样的活动。面对众多的人群,她面红耳赤,无法张开自己的口,可林志远非要让她参加,他写了一首诗让阿莲朗诵,他说只有阿莲那纯洁而又美丽面容的才能充分表达他诗的意境。阿莲用询问的目光望着史成杰,史成杰笑笑说:“你可以试试。”阿莲最后还是答应试试。在途中、在停下来歇息的时候,林志远总是在阿莲身边,教她怎样朗诵。阿莲终于能背诵这首诗了。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在一个有一条小溪流过的村子里,学生们在打谷场上开始了自己的表演,表演的最后是阿莲的朗诵。阿莲在人们的掌声中,依然有些胆怯走到人群的前面,她的心剧烈地跳动着,脸庞感觉一阵阵地发热,幸好是晚上,没有人看到她绯红的脸。她站立在那里,没有人说话,大家都在等待着,大地以及那充满柔情的夜的天空,都异常的安静在等待着。她鼓足了勇气,开始了自己的朗诵:
他们来了,带着枪炮,带着灾难来了
他们用炸弹敲碎了我们宁静的夜晚他们用火焰玷污了我们蔚蓝的天空他们残杀着我们的父母
奸淫我们的姐妹毁灭我们的生活霸占我们的家园
我们走了,带着屈辱,带着悲痛走了
我们为了尊严离开了生养我们的土地
我们为了自由逃离那充满血腥的山河
我们走啊,何时有希望何处是尽头
我们不能停下我们的脚步不能低下我们的头颅
总有一天,我们还要回来回到亲人的身边
回到父母的怀抱
回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土地上
“国军大败,非一人之过,也非一战之过,乃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衰弱。将军已经尽职了,不要自责了。那我们就互相协助、共渡难关吧。”熊祥熹接着说。史成杰赞同地点点头。
八
五天后,大部分学生都回来了,只有少数个别学生没有归来。由于形势越来越紧张,已经不能再等了。同仁中学的师生五十多人与史成杰他们一起走上了漫漫迁徙之路。有了这群年轻的学生,旅途变得活跃而富有生机。这是一群年轻人,大的十七八岁,小的只有十三四岁,他们充满着激情,一路上有说有笑,对即将面临的艰难满不在乎,史成杰非常羡慕他们的年龄,同时也为他们遇到了这样一个时代而可惜。他们本来应该安心读书,现在却要跋山涉水远走他乡。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本来是在父母身边接受父母的宠爱和教导,现在却要与家人分离,这种分离是不知未来的分离,是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团聚的分离。史成杰由此而想到了自己的家人。在离开江右省界的那一瞬间,这种思念和忧虑更加强烈了。也许那偏僻的家乡也要遭到日本人的蹂躏了,年迈的爷爷、年幼的女儿,还有母亲、妻子以及所有的亲人、乡亲该怎样来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哪?史成杰所表现出来的心事重重,让阿莲发现了,阿莲猜到了史成杰的心事,她不断地安慰着史成杰。史成杰对阿莲说自己不会有事的,只是对整个局势表示担忧。阿莲也只能叹息着,她对这样的未来也不知道如何预测。
进了湖南,开始是一片山区,虽然路是艰难,但还算是平安,没有发生什么意外。只是天气逐渐进入秋季,山里的夜晚显得有些凉,他们常常要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野外宿营,而这些匆忙出走的人们显然没有带上足够的衣物和卧具。还好,那些年轻的学生们身体还能扛得住,他们会将仅有的被服给年长的、体弱的老师与伤兵们。大家在这样的环境里表现出了患难与共的仁爱。年轻的学生们是这群迁徙的人群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似乎承担起了和他们年龄不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每到一个村庄,或者城镇,他们都会宣传抗日的主张和精神,他们自己编写短剧、歌曲,向民众宣读和传播抗日思想。史成杰被他们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一路走一路坚持这样做,热情永远那么饱满,不知疲惫,不知辛苦,就是遇到那些偏僻地方的麻木的百姓们,他们也不厌其烦地坚持宣讲。也许中国的未来就在他们的身上。史成杰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那时的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可是十多年过去了,自己已经找不到这样的激情了。这群学生中有个叫林志远的学生表现得尤其突出,他表现出了杰出的组织能力。在整个旅途中他不但组织学生宣传抗日,而且对队伍中的老人和女人特别照顾,阿莲就是他照顾的对象,他对阿莲非常友好,不让阿莲做任何事,提任何东西。郭大牛和那些掉队的伤兵们,显然被这群学生感染了。刚开始他对这群学生娃娃们是看不惯的,认为史师长和这群人一起走,只会影响自己的行程,会带来许多麻烦。但在走了一段路程后,郭大牛对这些学生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从这群看似娇弱的学生们身上,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精神,郭大牛是无法说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阿莲与这些年轻人在一起显得非常开心,她本来就是个年轻人,虽然比大部分学生都要大些,但还是处在同一个年龄档,因此很自然地和这群年轻人融合在一起了。而史成杰则显得沉稳得多,他已经不可能有那样的激情了。他更多的是和熊祥熹校长走在一起,他们之间更容易沟通些。每次宿营他们基本上住在一起,谈论得很晚。旅途开始后,史成杰避免和阿莲住在一起,他不希望人家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他觉得那种关系虽然是纯真的,但也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是只属于大山的。现在他们走出了大山,又来到了世俗的世界,因此他们要保持那种世俗的关系,他不愿因为自己损害了阿莲清纯的形象。至少要让大家只看出他们是护士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当看到阿莲和林志远他们开心地在一起时,他更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
“也许中国的未来就寄托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每次看到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在用他们的方式来表演时,史成杰都情不自禁地感叹着。
“对,一个民族的未来就要看他们的年轻人。”熊祥熹也附和地说着。
“但愿他们能够将这样的激情保持下去。我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充满激情的,对未来充满憧憬,可现在呢,我都不敢相信自己曾经有过那样的青春。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希望创造的世界似乎越来越远了。国家不但没有新生,反而面临灾难的深渊。”
“史师长也不必太过悲观。你说得不错,国家确实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未来更加艰难了。但盛极必衰,衰败也不会永远没有尽头之日。国家败落到这般地步,是我们这个民族,我们整个社会该反省的时候了。我们不是被日本人打败的,是被我们自己给毁了,必须寻找别的出路,那样国家才会有希望。”
“熊校长你说说看,国家的出路在哪里呢?”
“我一介书生,能说出什么治国之方。不过,我觉得我们的国家应该建成开放、宽容、理解并具有现代意识的社会,那样的社会应该充满爱的精神、尊重个体存在的价值。我想这样的国家就会有新生的希望。现在我们的整个社会都缺少这样的意识,这比败给日本人更可怕。”
“哦?!熊校长这么看的吗?”史成杰感到有些惊讶,这是他很少听到的言论,这与他以前听到的激昂的振兴国家的学说也好,宣言也好有很大的不同。
“是的,我是这么认为的。国家的强大当然建立健全的体制、富足的经济和强大的军队,但建立一个能体现人的价值的社会比这更重要。”
“嘿嘿,”史成杰笑了笑,他觉得熊祥熹的话太天真了,在现在这样的人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说什么体现人的价值,是多么虚无缥缈啊。但看得出熊祥熹说得极为认真,他不想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两人总是时不时地谈论着这些话题,每次都是史成杰停止了谈论,他觉得熊祥熹好像是生活在另一个与自己完全隔膜的时代。然而每次和熊祥熹谈论完,都会自觉不自觉引起自己的沉思,熊祥熹的话会在他的脑海留存很长时间,令他不能不去思索一番。熊祥熹说话时的神态更是让他入迷,那时的熊祥熹表情严肃而又认真,同时流露出虔诚的神情。
学生们依然是每到一处都要表演、宣传。林志远甚至把阿莲也拉了进去,阿莲开始不肯去,她从来没有参加这样的活动。面对众多的人群,她面红耳赤,无法张开自己的口,可林志远非要让她参加,他写了一首诗让阿莲朗诵,他说只有阿莲那纯洁而又美丽面容的才能充分表达他诗的意境。阿莲用询问的目光望着史成杰,史成杰笑笑说:“你可以试试。”阿莲最后还是答应试试。在途中、在停下来歇息的时候,林志远总是在阿莲身边,教她怎样朗诵。阿莲终于能背诵这首诗了。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在一个有一条小溪流过的村子里,学生们在打谷场上开始了自己的表演,表演的最后是阿莲的朗诵。阿莲在人们的掌声中,依然有些胆怯走到人群的前面,她的心剧烈地跳动着,脸庞感觉一阵阵地发热,幸好是晚上,没有人看到她绯红的脸。她站立在那里,没有人说话,大家都在等待着,大地以及那充满柔情的夜的天空,都异常的安静在等待着。她鼓足了勇气,开始了自己的朗诵:
他们来了,带着枪炮,带着灾难来了
他们用炸弹敲碎了我们宁静的夜晚他们用火焰玷污了我们蔚蓝的天空他们残杀着我们的父母
奸淫我们的姐妹毁灭我们的生活霸占我们的家园
我们走了,带着屈辱,带着悲痛走了
我们为了尊严离开了生养我们的土地
我们为了自由逃离那充满血腥的山河
我们走啊,何时有希望何处是尽头
我们不能停下我们的脚步不能低下我们的头颅
总有一天,我们还要回来回到亲人的身边
回到父母的怀抱
回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土地上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