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45211
阅读:348
发表:2025/2/21
14章 家庭,军事,历史 小说
《史家绝唱》第13章
推荐
1-2
…
12
13
14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史成杰离开的时候,气氛是压抑的。他首先到东屋和爷爷奶奶告别,爷爷这一天更加呆痴,没有任何表情。史成杰估计自己是最后一眼看爷爷,因此有些依依不舍。奶奶在一旁说,杰儿,你走吧,爷爷和奶奶是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能在死前见到你,我心里舒坦多了。你放心走吧。史成杰走过去抱了一下奶奶,他感觉到奶奶的萎缩身子在颤动。他说了一下奶奶多保重,便离开了,他知道时间拖得越久,就越难分别。全家人都来送别,还有镇上那些长者。走在镇上,送别的人就慢慢地集聚过来,到了码头,岸边挤了许多送别的人群。史成杰带着两个女儿上了船,挥手向送行的人告别,让大家回去。岸边的人一遍又一遍地嘱咐路上小心,一路平安。这不仅仅是一句普通的祝福,战乱年代的旅途平安是大家所期盼的,何况史成杰他们还要穿过日本人的占领区。船上的人和岸上的人都流下了难舍而又牵挂的泪水,这是一次充满着担忧、痛苦而又伤心的分别,所有的泪水都是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而流得最多的是吴清玉。虚弱的吴清玉在小妹和春香的搀扶下,默默地望着船慢慢地远去,泪水模糊了她的眼睛,她的丈夫,还有两个女儿都走了,她现在真正成了一个最孤单的人。她坚决拒绝了丈夫要将她带到外面治病的要求和主张,她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但现在,她觉得自己的心已经随着他们去了,自己真正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空壳了。
七
此后的八九年,史成杰是在平淡中度过的。日本人投降以前,他一直跟随舅舅在南州,协助舅舅管理地方军务。开始,他很想帮助舅舅训练出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地方保安部队和警察队伍。一来可以抵抗日本人前来袭扰,保卫临时省府所在地南州和周边地区的安全。二来也可以增加舅舅未来的实力,为将来长期治理江右省打下一定的基础。然而舅舅似乎并不热心,他只是在维持原来的局面。确实如他来江右省前对朱式煌所说的那样,做到“朱规吴随”。吴浩淼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在党国中的地位,他已经不可能再去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唯一做的就是明哲保身,不去破坏现存的秩序。吴浩淼的激情完全消失了。史成杰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刚随舅舅出来的时候,舅舅是怎样的慷慨激昂,对未来充满着向往。可二十多年的纷争,在消耗着他的年龄的同时,也消耗着他的梦想。舅舅是一个不再有梦想的人了。史成杰知道自己不可能去改变舅舅,也知道自己跟随舅舅来南州不会有所作为了。因此,在他劝说了几次后,也就不再去争取了。虽然说是协助舅舅管理军务,但只是代表舅舅在文件和行动计划上签字。而那些文件和计划都是由保安司令或警察厅长拟好了的。开始史成杰还过问一下他们的行动计划,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保安司令和警察厅长也很尊重史成杰的意见,毕竟史成杰在军中的声望是他们无法企盼的,另外史成杰还是省政府主席吴浩淼的亲外甥兼女婿。后来,保安司令和警察厅长都看出来了,吴浩淼真的不会动摇他们的位子,也不过多地干涉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更愿意请示吴浩淼,吴浩淼每次也基本上同意他们的意见。因此他们在将文件和行动计划送史成杰签发,而被史成杰询问时,他们会理直气壮地说,吴主席已经同意了,或者说我们是按照吴主席的意见制订的。史成杰明白他们的意思了,自己问也白问,只是签字了。从那时起,史成杰似乎没有了目标,没有了追求,也没有了任何的归属感,他似乎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只有在回到家中与阿莲在一起时,才能找到些许的安慰。
日本人投降以后,史成杰和舅舅一起代表国民政府接管了江右省的首府洪城,还有江阳等地。然而,蒋总裁和国民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后不久,便派来了新的省政府主席,将吴浩淼调离江右省,到南京中央监察院任职。去南京前,吴浩淼带着方淑贤和儿子吴静远回到双阳县吴镇省亲,一来让吴静远认祖归宗,二来看望久别的家人。史成杰自然会随舅舅一起回到了吴镇。吴浩淼那次回乡惊动了整个双阳县,县各地和各界知名人士,以及全县有名望的豪绅望族都前来拜访,吴镇实实在在热闹了一番。史成杰并不喜欢这样的场面,所有的热闹都与自己不相干似的,但他又不得不参与招待客人。整个过程他都在参与,却又似乎始终是游离于整个场合之外。前后十天的时间,吴镇都处在这种喧闹的气氛中。然而吴浩淼不可能在家停留很长时间,不久就离开家乡前去南京任职。
由于史成杰一直在吴镇,舅舅离开后,他才到史镇和家人短暂地相会。爷爷和奶奶已经去世,是在他上次离开家后的一年内,先后去世的。他抽空到爷爷和奶奶的坟墓去祭奠亡灵,算是抚慰他们的在天之灵。史家没有了爷爷,似乎空旷了许多,那是一种无法填补的、巨大而又无形的空旷。这次回家史成杰无法去细细地体察家中的变化,因为他也要去江阳市重新履任水上警备署署长的职务。本来他是可以到南京去找个闲职,但阿莲只愿回到江阳,她觉得那才是自己灵魂的寄托之地。他也不愿意去南京那个充满政治纷争的地方,重庆的经历让他对那种生活充满了厌倦。他对江阳也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感,因此他要求留在江阳市。舅舅同意了史成杰的要求,通过关系依然将他安排到战前他曾经任职的水上警察署署长位置。日本人投降后,许多工作要接管,他不能在家待很长时间。他只是关注了一下妻子,妻子在见到阔别几年的两个女儿后,目光才露出瞬间的光芒,更多的时候是黯淡无光的。他知道,妻子生命的结束,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他并没有表现出悲伤,因为他现在才真实地感受到,妻子的生存确实是一种毫无快乐的、痛苦的生存,这样的生存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国共再次爆发战争是史成杰意料之中的,但又有些始料不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政党,都具有自己的抱负,都想成为国家的主宰,都渴望取得统治地位,因此争斗是不可避免的。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通过议会民主选举定胜负的传统,要想决出胜负,只有通过战争了。但战争来得这么快,还是出乎史成杰的意料。他和全中国的老百姓一样,渴望在经过八年艰苦的抗战之后,能够休养生息,让老百姓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可战争还是来了,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注定要经历这种种磨难。这场战争的规模和气势前所未有,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任何一场战争。他预感到这场战争将是近百年纷乱历史的终结者。
史成杰没有参加到这场战争中去,但出于一个职业军人的本能,他一直在关注着战争的进程。战争进行了几个月后,他就预感到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最终肯定是共产党。现在,国民党军队所面对的,再也不是那支躲在深山之中开展游击战的弱小军队了,而是一支拥有百万之众的、具有强大战斗力和坚强意志的现代军队。史成杰曾经读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从那本书中他能感觉到,毛泽东是天才的战略家、军事家,在抗日战争还处在混沌状态时,便准确预见了整个战争的走势。他那看似游击战的理论,却是将中国古代兵法和现代战争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是天才性的创造,国民党中,包括蒋总裁在内,无人能出其右。毛泽东和他手下的那些将领们,通过多年战争的磨炼,已经能非常娴熟地运用这种理论。八年的时间,曾东躲西藏的他们,通过抗日战争,建立起了广大的根据地和强大的军队。现在的他们已经能与国军势均力敌了。虽然从人数和装备上来看,国军战力数倍于共军,但国民党固有派系的体制和故步自封的习性,其战斗力已经处于下风了。
然而,战争的进程还是大大出乎史成杰的意料,共产党的军队比他想象更加强大,号称八百万之众的国军,就这样一部一部地被吃掉。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真是兵败如山倒啊。从这场战争中,他看到了一个新的国家和一个新的社会即将诞生。他收到过弟弟史成文的来信,在信中,弟弟描绘了他在解放区参加的土改工作,弟弟对新社会进行了热情的颂扬,他也确实被弟弟所描绘的景象震动了。多少年来,向往“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就这样在共产党人手中实现了,他确实钦佩共产党人非凡的魄力和卓越的组织能力,这样的政党,也许就是当代中国所需要的。然而他也为弟弟信中流露出来的另一方面而忧虑,共产党在土改的过程中,镇压了那些所谓的“土豪劣绅”,他们有的被枪毙,有的被关押,还被批斗游街示众。共产党的阶级学说将所有的富人和穷人对立起来,肯定又会产生新的可怕的仇恨,这对渴望建立一个平等、和平、友爱的社会的民众来说,是没有任何帮助的。看得出来,弟弟也在信中流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忧虑,他再次要求史成杰向共产党投诚,并将史家所有的家产主动献出来了。弟弟是想用他的方式来拯救史家,希望史家能够在这场劫难得到重生的机会。可是这只是他的愿望罢了,一切都为时已晚。史家和中国所有的绅士阶层一样,无法逃脱其毁灭的命运。
当“徐蚌会战”以国民党军队全军覆灭而告终时,没有人能看到国民党的希望,也没有人能阻止共产党军队渡过长江。吴浩淼来电,催促史成杰到南京和他一起去台湾。吴浩淼知道女儿病重无法和自己一起远去台湾,唯一挂念的就是这个像自己儿子一样的外甥和女婿了,他再一次希望史成杰随他而去,他不能抛弃这个曾追随自己多年的外甥和女婿。然而史成杰放弃了,他没有逃离的愿望,他觉得只要是在中国的土地上,逃到哪里都无济于事。台湾终究是要被共产党攻占的,长江阻挡不了共产党的军队,大海也同样无法阻挡共产党的军队。因此他决定就留在江阳,等待着共产党人的到来。他只是托人将两个女儿带给了舅舅,希望她们暂时能够躲避一下,将来有机会出国,或到香港等地方平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舅舅对他的决定很失望,许多人想去台湾而无法去,史成杰却这么轻易地放弃了这样的机会,这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吴浩淼再次觉得自己不能真正懂得史成杰,这个外甥和女婿的内心世界是他无法理解和琢磨的。他无法强迫自己的外甥与自己一起走,这个时候只能各奔前程了,也许自己与这个外甥的缘分已尽,自己曾经寄予他那么大的希望,也为他费了不小的心血,现在一切都结束了,这辈子也许不可能再有相聚的机会了。吴浩淼是怀着一种绝望的心情与方淑贤一起,离开大陆的。他的儿子吴静远已经在美国留学了,他致信给儿子,劝儿子不要回到国内,也不要去台湾,中国已经没有儿子的立身之地了。想到自己年近暮年,却要离开故土,甚至可能无法叶落归根。自己的儿子可能要在异国他乡生活一辈子,那是一种悲哀啊。
史成杰有无限的感慨。这场战争,或者说这场革命,像秋风扫落叶般地横扫整个中国大地。无数年后,后人一定称颂它的气势磅礴和惊天动地,一定会去探究整个战争过程中,双方的统帅是如何地展现智慧和运筹帷幄,也一定会颂扬那些在战役中表现出非凡指挥能力的风云人物,以及那些勇敢无畏的英雄人物。然而,那些经历着战争灾难、在战争中死亡的人群,还有为此而经历的悲欢离合的痛苦,将渐渐地被人们遗忘。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必然。这个经历了近百年苦难的民族,她的重生必然要经历这样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前所未有的战争,这或许是上天的意志。
八
季节已进入初秋了,早晚的气温显得凉爽宜人。史成杰在回忆完了自己的一生,已完全归于平静了,他在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这天的一大早,牢门被打开了。两个解放军战士进来要他准备一下跟他们走。然而,他已经准备好了。他早早地起来,尽可能洗漱干净,穿戴整齐,他预感到时候到了。
他被带到了他第一次接受审问的那间房间。依旧是前面一把椅子,依旧是椅子对面摆着一张长桌,桌子前面依然站着三个人,他们已经在那里等候他。然而,这三人中没有洪新生的身影。他估计这个时候洪新生是一定会出现的,可这一次他估计错了。这一次他被要求站在椅子前面,而不允许坐下。面前的三人也没坐下,中间的那位也没有穿军装,而是穿了一件灰色的制服。史成杰觉得这人有些面熟,但想不起来在什么地方见过。那人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公文夹。史成杰站定后,中间的那位和旁边两位穿军装的人示意了一下,两人都点了点头。随后,那人从桌子上将公文夹捧起,问史成杰:“你是史成杰吗?”
史成杰点头称:“是。”
“那你现在接受中共江阳市军事管理委员会成立的特别法庭对你的宣判。”那人扫了史成杰一眼,似乎在看史成杰的反应。史成杰面无表情,静静地在倾听着。接着那人开始宣读判决书。判决书比较长,它详尽地列举了史成杰所犯下的所有反革命罪行。其中包括史成杰带领国民党军队进攻罗霄山区革命根据地。抗战期间,在南州组织伪江右省政府保安部队,挑起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的武装冲突,破坏抗日战争。在此同时,还组织伪警察部队批捕共产党人,破坏江右省共产党地下组织,杀害革命党人。在江阳市任水上警备署署长时,多次参与围剿宁河游击队。江阳解放后,在江阳安排了大量反革命分子,破坏人民解放军接管江阳市。“鉴于史成杰所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根据中共江阳市军事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法令,我代表军政府宣布,判处史成杰死刑,择日执行枪决。”
史成杰一直在安静地接受宣判,他没有绝望,也没有申辩,虽然有些罪名他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宣判完后,宣判人令史成杰在判决书上签字,史成杰走上前去,在判决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书写自己的名字,这一签字后,自己就可以到死神那里报到了。史成杰签完后,将笔放在桌子上。
那宣判人问他:“史成杰,你还认识我吗?”
史成杰慢慢地抬起头,再一次打量着面前的这个人,还是想不起来。
“我们曾经派人将你护送出宁河山区。可你回来后,继续你的反革命活动,想将我们这支光荣的、革命的宁河游击队置于死地。可你想错了,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最终被宣判死刑的是你这样的顽固不化的反革命分子。”那人用锐利的目光注视着史成杰说,显示出得意而骄傲的神情。
史成杰想起来了,这位就是当年宁河山区共产党游击队的关政委,现在他已经是江阳市特别军事法庭的庭长了。真是没想到,自己与他的重逢却是这样一种方式。是的,自己的水上警备署的警察部队被调参加过几次剿匪行动,原来是和这个关政委的部队打仗。那是奉命行动,他不积极,也不违抗,例行公事而已。他不想再说什么,只是对这位关政委笑了笑,算是表示自己记起来了。
“带下去!”关庭长大声喝道。两个解放军战士过来将史成杰带回牢房。
现在,自己的生命是以小时计算了,也许就在今天,也许是明天。共产党是讲究效率的,干事从来都是雷厉风行的,他们绝不会在宣判自己的死刑后,还等上一段时间后再来执行。然而,他感觉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洪新生,他非常想见洪新生一面。这是自己生前最后的愿望了,他在平静而又有些不安中等待着,他估计洪新生可能会来的。这一天,他没吃什么东西,他不是因为惧怕死亡而不想吃东西,而是觉得食物这东西与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自己已经没有了饥饿的感觉了。然而,时间在慢慢地过去,马上就要到傍晚时分了,也许洪新生真的不会来了。他站起来,冲向牢门,向外面的看守喊道:“解放军同志,请你们帮帮忙,托我传个话给你们的洪主任,我想见他一面,我有话对他说。”
“不行,你现在是死刑犯,没有权利要求见任何人。”看守的士兵厉声说道。“不,你一定要帮我传一下,我一定要见你们的洪主任。”史成杰也大
声喊起来,这是史成杰进入这里以来,第一次大声叫喊。“不许叫喊。”看守的解放军士兵再次厉声喝道。
“你不帮我传,我就要叫喊。”史成杰声音更高了。他的叫喊声引来了另外的人。
那人走过来问道:“谁在叫喊?”
看守回答说:“这个今天被判处死刑的史成杰,上级命令要严加看管。可他提出来要见我们的洪主任。”
那人看来是这里的负责人,史成杰便赶紧对那人说:“首长,请你一定要帮我传个话给洪主任,就说我史成杰想见他一面。”
七
此后的八九年,史成杰是在平淡中度过的。日本人投降以前,他一直跟随舅舅在南州,协助舅舅管理地方军务。开始,他很想帮助舅舅训练出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地方保安部队和警察队伍。一来可以抵抗日本人前来袭扰,保卫临时省府所在地南州和周边地区的安全。二来也可以增加舅舅未来的实力,为将来长期治理江右省打下一定的基础。然而舅舅似乎并不热心,他只是在维持原来的局面。确实如他来江右省前对朱式煌所说的那样,做到“朱规吴随”。吴浩淼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在党国中的地位,他已经不可能再去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唯一做的就是明哲保身,不去破坏现存的秩序。吴浩淼的激情完全消失了。史成杰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刚随舅舅出来的时候,舅舅是怎样的慷慨激昂,对未来充满着向往。可二十多年的纷争,在消耗着他的年龄的同时,也消耗着他的梦想。舅舅是一个不再有梦想的人了。史成杰知道自己不可能去改变舅舅,也知道自己跟随舅舅来南州不会有所作为了。因此,在他劝说了几次后,也就不再去争取了。虽然说是协助舅舅管理军务,但只是代表舅舅在文件和行动计划上签字。而那些文件和计划都是由保安司令或警察厅长拟好了的。开始史成杰还过问一下他们的行动计划,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保安司令和警察厅长也很尊重史成杰的意见,毕竟史成杰在军中的声望是他们无法企盼的,另外史成杰还是省政府主席吴浩淼的亲外甥兼女婿。后来,保安司令和警察厅长都看出来了,吴浩淼真的不会动摇他们的位子,也不过多地干涉他们的工作,因此他们更愿意请示吴浩淼,吴浩淼每次也基本上同意他们的意见。因此他们在将文件和行动计划送史成杰签发,而被史成杰询问时,他们会理直气壮地说,吴主席已经同意了,或者说我们是按照吴主席的意见制订的。史成杰明白他们的意思了,自己问也白问,只是签字了。从那时起,史成杰似乎没有了目标,没有了追求,也没有了任何的归属感,他似乎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只有在回到家中与阿莲在一起时,才能找到些许的安慰。
日本人投降以后,史成杰和舅舅一起代表国民政府接管了江右省的首府洪城,还有江阳等地。然而,蒋总裁和国民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后不久,便派来了新的省政府主席,将吴浩淼调离江右省,到南京中央监察院任职。去南京前,吴浩淼带着方淑贤和儿子吴静远回到双阳县吴镇省亲,一来让吴静远认祖归宗,二来看望久别的家人。史成杰自然会随舅舅一起回到了吴镇。吴浩淼那次回乡惊动了整个双阳县,县各地和各界知名人士,以及全县有名望的豪绅望族都前来拜访,吴镇实实在在热闹了一番。史成杰并不喜欢这样的场面,所有的热闹都与自己不相干似的,但他又不得不参与招待客人。整个过程他都在参与,却又似乎始终是游离于整个场合之外。前后十天的时间,吴镇都处在这种喧闹的气氛中。然而吴浩淼不可能在家停留很长时间,不久就离开家乡前去南京任职。
由于史成杰一直在吴镇,舅舅离开后,他才到史镇和家人短暂地相会。爷爷和奶奶已经去世,是在他上次离开家后的一年内,先后去世的。他抽空到爷爷和奶奶的坟墓去祭奠亡灵,算是抚慰他们的在天之灵。史家没有了爷爷,似乎空旷了许多,那是一种无法填补的、巨大而又无形的空旷。这次回家史成杰无法去细细地体察家中的变化,因为他也要去江阳市重新履任水上警备署署长的职务。本来他是可以到南京去找个闲职,但阿莲只愿回到江阳,她觉得那才是自己灵魂的寄托之地。他也不愿意去南京那个充满政治纷争的地方,重庆的经历让他对那种生活充满了厌倦。他对江阳也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感,因此他要求留在江阳市。舅舅同意了史成杰的要求,通过关系依然将他安排到战前他曾经任职的水上警察署署长位置。日本人投降后,许多工作要接管,他不能在家待很长时间。他只是关注了一下妻子,妻子在见到阔别几年的两个女儿后,目光才露出瞬间的光芒,更多的时候是黯淡无光的。他知道,妻子生命的结束,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他并没有表现出悲伤,因为他现在才真实地感受到,妻子的生存确实是一种毫无快乐的、痛苦的生存,这样的生存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国共再次爆发战争是史成杰意料之中的,但又有些始料不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政党,都具有自己的抱负,都想成为国家的主宰,都渴望取得统治地位,因此争斗是不可避免的。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通过议会民主选举定胜负的传统,要想决出胜负,只有通过战争了。但战争来得这么快,还是出乎史成杰的意料。他和全中国的老百姓一样,渴望在经过八年艰苦的抗战之后,能够休养生息,让老百姓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可战争还是来了,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注定要经历这种种磨难。这场战争的规模和气势前所未有,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以往的任何一场战争。他预感到这场战争将是近百年纷乱历史的终结者。
史成杰没有参加到这场战争中去,但出于一个职业军人的本能,他一直在关注着战争的进程。战争进行了几个月后,他就预感到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最终肯定是共产党。现在,国民党军队所面对的,再也不是那支躲在深山之中开展游击战的弱小军队了,而是一支拥有百万之众的、具有强大战斗力和坚强意志的现代军队。史成杰曾经读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从那本书中他能感觉到,毛泽东是天才的战略家、军事家,在抗日战争还处在混沌状态时,便准确预见了整个战争的走势。他那看似游击战的理论,却是将中国古代兵法和现代战争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是天才性的创造,国民党中,包括蒋总裁在内,无人能出其右。毛泽东和他手下的那些将领们,通过多年战争的磨炼,已经能非常娴熟地运用这种理论。八年的时间,曾东躲西藏的他们,通过抗日战争,建立起了广大的根据地和强大的军队。现在的他们已经能与国军势均力敌了。虽然从人数和装备上来看,国军战力数倍于共军,但国民党固有派系的体制和故步自封的习性,其战斗力已经处于下风了。
然而,战争的进程还是大大出乎史成杰的意料,共产党的军队比他想象更加强大,号称八百万之众的国军,就这样一部一部地被吃掉。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真是兵败如山倒啊。从这场战争中,他看到了一个新的国家和一个新的社会即将诞生。他收到过弟弟史成文的来信,在信中,弟弟描绘了他在解放区参加的土改工作,弟弟对新社会进行了热情的颂扬,他也确实被弟弟所描绘的景象震动了。多少年来,向往“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就这样在共产党人手中实现了,他确实钦佩共产党人非凡的魄力和卓越的组织能力,这样的政党,也许就是当代中国所需要的。然而他也为弟弟信中流露出来的另一方面而忧虑,共产党在土改的过程中,镇压了那些所谓的“土豪劣绅”,他们有的被枪毙,有的被关押,还被批斗游街示众。共产党的阶级学说将所有的富人和穷人对立起来,肯定又会产生新的可怕的仇恨,这对渴望建立一个平等、和平、友爱的社会的民众来说,是没有任何帮助的。看得出来,弟弟也在信中流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忧虑,他再次要求史成杰向共产党投诚,并将史家所有的家产主动献出来了。弟弟是想用他的方式来拯救史家,希望史家能够在这场劫难得到重生的机会。可是这只是他的愿望罢了,一切都为时已晚。史家和中国所有的绅士阶层一样,无法逃脱其毁灭的命运。
当“徐蚌会战”以国民党军队全军覆灭而告终时,没有人能看到国民党的希望,也没有人能阻止共产党军队渡过长江。吴浩淼来电,催促史成杰到南京和他一起去台湾。吴浩淼知道女儿病重无法和自己一起远去台湾,唯一挂念的就是这个像自己儿子一样的外甥和女婿了,他再一次希望史成杰随他而去,他不能抛弃这个曾追随自己多年的外甥和女婿。然而史成杰放弃了,他没有逃离的愿望,他觉得只要是在中国的土地上,逃到哪里都无济于事。台湾终究是要被共产党攻占的,长江阻挡不了共产党的军队,大海也同样无法阻挡共产党的军队。因此他决定就留在江阳,等待着共产党人的到来。他只是托人将两个女儿带给了舅舅,希望她们暂时能够躲避一下,将来有机会出国,或到香港等地方平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舅舅对他的决定很失望,许多人想去台湾而无法去,史成杰却这么轻易地放弃了这样的机会,这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吴浩淼再次觉得自己不能真正懂得史成杰,这个外甥和女婿的内心世界是他无法理解和琢磨的。他无法强迫自己的外甥与自己一起走,这个时候只能各奔前程了,也许自己与这个外甥的缘分已尽,自己曾经寄予他那么大的希望,也为他费了不小的心血,现在一切都结束了,这辈子也许不可能再有相聚的机会了。吴浩淼是怀着一种绝望的心情与方淑贤一起,离开大陆的。他的儿子吴静远已经在美国留学了,他致信给儿子,劝儿子不要回到国内,也不要去台湾,中国已经没有儿子的立身之地了。想到自己年近暮年,却要离开故土,甚至可能无法叶落归根。自己的儿子可能要在异国他乡生活一辈子,那是一种悲哀啊。
史成杰有无限的感慨。这场战争,或者说这场革命,像秋风扫落叶般地横扫整个中国大地。无数年后,后人一定称颂它的气势磅礴和惊天动地,一定会去探究整个战争过程中,双方的统帅是如何地展现智慧和运筹帷幄,也一定会颂扬那些在战役中表现出非凡指挥能力的风云人物,以及那些勇敢无畏的英雄人物。然而,那些经历着战争灾难、在战争中死亡的人群,还有为此而经历的悲欢离合的痛苦,将渐渐地被人们遗忘。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必然。这个经历了近百年苦难的民族,她的重生必然要经历这样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前所未有的战争,这或许是上天的意志。
八
季节已进入初秋了,早晚的气温显得凉爽宜人。史成杰在回忆完了自己的一生,已完全归于平静了,他在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这天的一大早,牢门被打开了。两个解放军战士进来要他准备一下跟他们走。然而,他已经准备好了。他早早地起来,尽可能洗漱干净,穿戴整齐,他预感到时候到了。
他被带到了他第一次接受审问的那间房间。依旧是前面一把椅子,依旧是椅子对面摆着一张长桌,桌子前面依然站着三个人,他们已经在那里等候他。然而,这三人中没有洪新生的身影。他估计这个时候洪新生是一定会出现的,可这一次他估计错了。这一次他被要求站在椅子前面,而不允许坐下。面前的三人也没坐下,中间的那位也没有穿军装,而是穿了一件灰色的制服。史成杰觉得这人有些面熟,但想不起来在什么地方见过。那人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公文夹。史成杰站定后,中间的那位和旁边两位穿军装的人示意了一下,两人都点了点头。随后,那人从桌子上将公文夹捧起,问史成杰:“你是史成杰吗?”
史成杰点头称:“是。”
“那你现在接受中共江阳市军事管理委员会成立的特别法庭对你的宣判。”那人扫了史成杰一眼,似乎在看史成杰的反应。史成杰面无表情,静静地在倾听着。接着那人开始宣读判决书。判决书比较长,它详尽地列举了史成杰所犯下的所有反革命罪行。其中包括史成杰带领国民党军队进攻罗霄山区革命根据地。抗战期间,在南州组织伪江右省政府保安部队,挑起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的武装冲突,破坏抗日战争。在此同时,还组织伪警察部队批捕共产党人,破坏江右省共产党地下组织,杀害革命党人。在江阳市任水上警备署署长时,多次参与围剿宁河游击队。江阳解放后,在江阳安排了大量反革命分子,破坏人民解放军接管江阳市。“鉴于史成杰所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根据中共江阳市军事管理委员会公布的法令,我代表军政府宣布,判处史成杰死刑,择日执行枪决。”
史成杰一直在安静地接受宣判,他没有绝望,也没有申辩,虽然有些罪名他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宣判完后,宣判人令史成杰在判决书上签字,史成杰走上前去,在判决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次书写自己的名字,这一签字后,自己就可以到死神那里报到了。史成杰签完后,将笔放在桌子上。
那宣判人问他:“史成杰,你还认识我吗?”
史成杰慢慢地抬起头,再一次打量着面前的这个人,还是想不起来。
“我们曾经派人将你护送出宁河山区。可你回来后,继续你的反革命活动,想将我们这支光荣的、革命的宁河游击队置于死地。可你想错了,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最终被宣判死刑的是你这样的顽固不化的反革命分子。”那人用锐利的目光注视着史成杰说,显示出得意而骄傲的神情。
史成杰想起来了,这位就是当年宁河山区共产党游击队的关政委,现在他已经是江阳市特别军事法庭的庭长了。真是没想到,自己与他的重逢却是这样一种方式。是的,自己的水上警备署的警察部队被调参加过几次剿匪行动,原来是和这个关政委的部队打仗。那是奉命行动,他不积极,也不违抗,例行公事而已。他不想再说什么,只是对这位关政委笑了笑,算是表示自己记起来了。
“带下去!”关庭长大声喝道。两个解放军战士过来将史成杰带回牢房。
现在,自己的生命是以小时计算了,也许就在今天,也许是明天。共产党是讲究效率的,干事从来都是雷厉风行的,他们绝不会在宣判自己的死刑后,还等上一段时间后再来执行。然而,他感觉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洪新生,他非常想见洪新生一面。这是自己生前最后的愿望了,他在平静而又有些不安中等待着,他估计洪新生可能会来的。这一天,他没吃什么东西,他不是因为惧怕死亡而不想吃东西,而是觉得食物这东西与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自己已经没有了饥饿的感觉了。然而,时间在慢慢地过去,马上就要到傍晚时分了,也许洪新生真的不会来了。他站起来,冲向牢门,向外面的看守喊道:“解放军同志,请你们帮帮忙,托我传个话给你们的洪主任,我想见他一面,我有话对他说。”
“不行,你现在是死刑犯,没有权利要求见任何人。”看守的士兵厉声说道。“不,你一定要帮我传一下,我一定要见你们的洪主任。”史成杰也大
声喊起来,这是史成杰进入这里以来,第一次大声叫喊。“不许叫喊。”看守的解放军士兵再次厉声喝道。
“你不帮我传,我就要叫喊。”史成杰声音更高了。他的叫喊声引来了另外的人。
那人走过来问道:“谁在叫喊?”
看守回答说:“这个今天被判处死刑的史成杰,上级命令要严加看管。可他提出来要见我们的洪主任。”
那人看来是这里的负责人,史成杰便赶紧对那人说:“首长,请你一定要帮我传个话给洪主任,就说我史成杰想见他一面。”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