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45573
阅读:7521
发表:2016/4/21
都市
小说
中篇小说《悔役》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伍孝峰被逗乐了,对她低声耳语:“我长得吓人才配得上你啊。”
郑一男又激加他一句:“你不仅吓人还很坏。”
说完,两人就一时和好如初,孩子般地倒在地上,抱在一起玩皮嬉戏地来回翻滚……
在公园大门外分手时,伍孝峰却说,“改好名字前,你我暂时不要见面。”
郑一男微微点头答应了。但她最终还是想不通,伍孝峰堂堂男子汉一个,曾经包容了她生活中的许多毛病,比如睡觉爱流口水,再比如约会经常迟到等等,却不能接受她那被父亲信手拈来的莽俗名字。她的这一缺憾,被他放大得能让两人的关系难以支撑,还要用不去看望余毛毛来与之抗衡?
翌日,在下班回家的车上,郑一男包中的手机忽然响了,她从前为伍孝峰设置的个性铃声,是周杰伦的《雨下一整晚》,不及掏出来接听,就能给她一份惬意。曾经这首歌由吉它敲击的短过门响起,刚唱半句,往往就会被恋人间的通话声代替。伍孝峰好久没这样主动打电话给郑一男了,她听出了他那边的轰鸣声,就猜想他此时也坐在公交车上,他的语音充满了兴奋,不拘环境地大声说道:“我替你想了很多名字,觉得有意思,供你参考,爽、丹、玉梅、小玲、翠翠、艳平、丽华、红……这些名字配上你的姓氏都很好听的,挺女人化的,你听,郑爽、郑丹、郑玉梅、郑小玲、郑翠翠、郑艳平、郑丽华、郑红……嘿嘿……”
“是很好听的,挺女人化的,但你不觉得太大众化了吗?我敢说,这些名字不管用上哪个,今后逛步行街时你喊我,肯定会有不少女的回头答应。”郑一男被逗笑了。
“吹毛求疵,我至少比你爸爸的水平高出一百倍。”伍孝峰觉得自己白费脑筋了。
“可我要么就不改,一旦改了就要比原来的名字高明一千倍。”郑一男对手机深呼了一口气,用车厢周围的乘客都能听到的自信的声音回驳。
“那你尽快创造出‘一千倍’的名字吧,我翘首以待。”伍孝峰在手机里的声音震耳欲聋。
……
接下来,郑一男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里。桌上堆满了工具书,都是从图书馆以及熟人朋友家借的,或是去书店专买的;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国汉字经》、《汉语成语词典》、《现代家庭咨询全书》,甚至还有与起名字毫无关联的《现代应用文写作大全》、《写作范例辞典》、《好运宝典》、《人生格言大全》、《二十一世纪我们做女人》等等,把房内弄得好像是某个作家准备创作鸿篇巨制的气派。这些典籍堆在身上可把人压死,郑一男就这样神经兮兮的,为自己新名字的诞生而苦苦求索。由于不愿起单名,一开始,她好像打牌迷信手气一样的,随意把以上某本书打开一页,一眼看到该页的某一二字,就拣出来试想,这方法随后让她吓了一跳,因为她一度同时看到了“妓”字和“鸡”字。郑一男每晚开夜车的乐此不疲。她一门心思扎了进去。她最后主观地翻选拼凑,组合出一个个她觉得美丽动听又有创意的名字,一连在纸上写下了一百多个聊作海选。
4
郑锦旗的名字起得平俗,似乎还带有一种政治色彩及“文革”遗风,但作为男人就见怪不怪了。在世俗眼里,男人的毛病大多可以容忍,比如粗糙马虎、酗酒抽烟,因此谁也没兴趣拿他名字取笑,这仿佛也没什么嚼头,锦旗也好彩旗也罢,听起来远不及他姐姐那名字别扭捧腹。
不过,当初郑锦旗与在外地一家医院当医生的曾婷谈恋爱时,她却好奇地道:“你这名字肯定有故事,有个意想不到的故事,快说来听听吧。”他就如实地说了,她听后非但没什么不良反应,反倒觉得很有意思。
“你要是听了我姐的名字,会笑掉下巴的。”郑锦旗笑说。
“你的名字饱含了一个文化不高却求子心切的父亲,面对现实的兴奋和满足,他当时的那份心情令人感动,也令人为他高兴,格格格……”曾婷沉浸于对名字的快乐之中。
郑锦旗这是第一次见到别人对他的名字有如此的赞扬,他美得不好怎么说,竟一时有了点结巴:“这这名字……还还感动,还高高兴?你到底是糟贱我爸还是夸夸夸我爸?”
曾婷答:“既谈不上糟贱也谈不上夸,只是表达我的真实感受而已。”
郑锦旗又笑问:“我的名字最起码不难听?”
曾婷又笑答:“不难听!地球人都知道。”
如果父亲健在,听到儿媳对他为儿起名的别具一格的评价,会有何感想?郑锦旗眼里的曾婷,是个情态志趣很另类的女人,可也不失温柔体贴的禀性,她与平素话不多且受传统教育很深的郑锦旗,相扶互进,关系融洽。自由恋爱一开始,曾婷就像“如获至宝”地接受了郑锦旗这个名字一样,同时也接纳了他的特殊职业。她客观平静地说:“我每天忙人生前的事,你每天忙人身后的事。”他们相识了三个月,就领证结婚了。
郑锦旗与父亲郑德如“异曲同工”,父亲生前是工厂里烧锅炉的,他却在省城唯一的殡仪馆火化班工作,均属炉前作业。郑锦旗毕业于省城风景如画的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主攻专业是殡仪管理。当年在学校上课时,他与全班同学苦练毛笔字,便于日后为人挥毫写挽联。更多的时间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声音洪亮地宣扬生命辨证法,传授“无神论”,也讲解“宿命论”的实质。老师告诉他们,“无神论”,就是指否认超验精神实体存在的世界观。“宿命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理论,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都由命运或天命预先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老师还有些前后矛盾地感叹:人死了,躺在那里,就像一只死鱼死鸡死狗死猪死牛躺着是一样的道理,不必惧怕,世上不存在亡鬼缠身与灵魂转世;人死了,焚烧成骨灰,就成为了有机磷,可以下葬供后人怀念,也可洒向水中喂鱼、给种养的植物施肥,如此而已;人从生下来那天起,就如同万物一样,在别无选择地走向死亡,一步接一步的朝前走;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走得快的人生苦短,走得慢的岁月悠长……
大三那年,同专业各班同学就分批去了殡仪馆实习,在火化班或是化妆班。郑锦旗毕业后,正式进入了殡仪馆工作,成为了一名终日与尸体打交道的人之后,就从没害怕过什么,每天见到的都是生离死别而又悲痛欲绝的场面。
省城里被市政府规定不能自行搭建灵堂办丧事,违者严格取消和罚款,因此人死了只能送到唯一的殡仪馆去办事,就使这里长盛不衰地形成了一条龙服务。从尸体洗身换衣、整容化妆、挑购纸棺、制作素花挽联、选请祭奠主持与礼宾乐队,直到火化和骨灰用盒,以及刻碑修墓善后安葬,一应俱全。悼念厅就有十多间,大小布局规模不一,经济型的小厅都被一般人家死人租去行使殡仪;豪华素仰的大厅,往往是凭吊那些去世的政府首脑或社会名流及富家显贵。但是,这里繁多的服务项目与关键的工艺设施不配套,比如火化班就没跟上时代发展,用的还是该淘汰的平板炉,没有新型的拣灰炉和电视留观系统,缺乏高科技智能识别火化设备,尸体、火化炉、骨灰盒三者之间不能建立数字编码程序。
这天上午,馆内正中间的大厅内外人涌如潮,从清晨起足足来了近三千市民,一时间把宽大的外坪都堵住了,让随后开来的其它送葬的车队难以通过。大家闻讯自发赶来悼念的人很特别,是一位见义勇为者,人人胸佩小白纸花,神情肃穆。
正在司炉的火化班员工,看不到这隆重的一幕,郑锦旗他们忙得不可开交,就像热火朝天的厨师看不到品尝佳肴的食客一样。当天待烧的尸体特别多,炉前空地上停满了移尸车,每台车上都有一具被裹着的尸体。
恰巧碰上凑热闹的事。有一具无名尸,班长说要在当天尽快处理掉。这是一名捡破烂的流浪汉,浑身血肉模糊,法医判断为三十多岁。流浪汉在街上见一辆行使的小车内扔出两只喝空的矿泉水瓶,就跑过去捡,被另一方向驶来的汽车压死。两只水瓶,有人事后问过废品店,按最高价收购也只有一毛钱一个,为两毛钱他赔了命。早已在晚报上刊登了认尸启事,被交警队送来一个多月了,可一直放在冰尸柜里无人认领。轮到烧掉无名尸时,已到了正午时分,除去吃饭和午休的老资历的火化工,只剩下郑锦旗与一起来此工作的同学小宋还坚守在岗位。
此刻,大厅那边的壮观场面,在高潮叠起的挽痛惜别过后,随着渐而走向停歇的哀鸣和纷纷退去的人流,仰卧在鲜花丛中英雄的遗体,被缓缓推入了火化间。这里是一处禁地,外人不能进去。运尸通道的一张黑色大门随时关闭着,一旁墙上有个不大不小的方孔,是递交骨灰盒用的。有人递进一只造型精美、价格昂贵的骨灰盒,并对方孔里说:“这是江景林的,请你们受累。”话毕就从方孔边走开了。这盒子是小宋收下的,他对照移尸车上放着的记录卡片,得知这就是为大厅里推来的人准备的。
郑一男又激加他一句:“你不仅吓人还很坏。”
说完,两人就一时和好如初,孩子般地倒在地上,抱在一起玩皮嬉戏地来回翻滚……
在公园大门外分手时,伍孝峰却说,“改好名字前,你我暂时不要见面。”
郑一男微微点头答应了。但她最终还是想不通,伍孝峰堂堂男子汉一个,曾经包容了她生活中的许多毛病,比如睡觉爱流口水,再比如约会经常迟到等等,却不能接受她那被父亲信手拈来的莽俗名字。她的这一缺憾,被他放大得能让两人的关系难以支撑,还要用不去看望余毛毛来与之抗衡?
翌日,在下班回家的车上,郑一男包中的手机忽然响了,她从前为伍孝峰设置的个性铃声,是周杰伦的《雨下一整晚》,不及掏出来接听,就能给她一份惬意。曾经这首歌由吉它敲击的短过门响起,刚唱半句,往往就会被恋人间的通话声代替。伍孝峰好久没这样主动打电话给郑一男了,她听出了他那边的轰鸣声,就猜想他此时也坐在公交车上,他的语音充满了兴奋,不拘环境地大声说道:“我替你想了很多名字,觉得有意思,供你参考,爽、丹、玉梅、小玲、翠翠、艳平、丽华、红……这些名字配上你的姓氏都很好听的,挺女人化的,你听,郑爽、郑丹、郑玉梅、郑小玲、郑翠翠、郑艳平、郑丽华、郑红……嘿嘿……”
“是很好听的,挺女人化的,但你不觉得太大众化了吗?我敢说,这些名字不管用上哪个,今后逛步行街时你喊我,肯定会有不少女的回头答应。”郑一男被逗笑了。
“吹毛求疵,我至少比你爸爸的水平高出一百倍。”伍孝峰觉得自己白费脑筋了。
“可我要么就不改,一旦改了就要比原来的名字高明一千倍。”郑一男对手机深呼了一口气,用车厢周围的乘客都能听到的自信的声音回驳。
“那你尽快创造出‘一千倍’的名字吧,我翘首以待。”伍孝峰在手机里的声音震耳欲聋。
……
接下来,郑一男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里。桌上堆满了工具书,都是从图书馆以及熟人朋友家借的,或是去书店专买的;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国汉字经》、《汉语成语词典》、《现代家庭咨询全书》,甚至还有与起名字毫无关联的《现代应用文写作大全》、《写作范例辞典》、《好运宝典》、《人生格言大全》、《二十一世纪我们做女人》等等,把房内弄得好像是某个作家准备创作鸿篇巨制的气派。这些典籍堆在身上可把人压死,郑一男就这样神经兮兮的,为自己新名字的诞生而苦苦求索。由于不愿起单名,一开始,她好像打牌迷信手气一样的,随意把以上某本书打开一页,一眼看到该页的某一二字,就拣出来试想,这方法随后让她吓了一跳,因为她一度同时看到了“妓”字和“鸡”字。郑一男每晚开夜车的乐此不疲。她一门心思扎了进去。她最后主观地翻选拼凑,组合出一个个她觉得美丽动听又有创意的名字,一连在纸上写下了一百多个聊作海选。
4
郑锦旗的名字起得平俗,似乎还带有一种政治色彩及“文革”遗风,但作为男人就见怪不怪了。在世俗眼里,男人的毛病大多可以容忍,比如粗糙马虎、酗酒抽烟,因此谁也没兴趣拿他名字取笑,这仿佛也没什么嚼头,锦旗也好彩旗也罢,听起来远不及他姐姐那名字别扭捧腹。
不过,当初郑锦旗与在外地一家医院当医生的曾婷谈恋爱时,她却好奇地道:“你这名字肯定有故事,有个意想不到的故事,快说来听听吧。”他就如实地说了,她听后非但没什么不良反应,反倒觉得很有意思。
“你要是听了我姐的名字,会笑掉下巴的。”郑锦旗笑说。
“你的名字饱含了一个文化不高却求子心切的父亲,面对现实的兴奋和满足,他当时的那份心情令人感动,也令人为他高兴,格格格……”曾婷沉浸于对名字的快乐之中。
郑锦旗这是第一次见到别人对他的名字有如此的赞扬,他美得不好怎么说,竟一时有了点结巴:“这这名字……还还感动,还高高兴?你到底是糟贱我爸还是夸夸夸我爸?”
曾婷答:“既谈不上糟贱也谈不上夸,只是表达我的真实感受而已。”
郑锦旗又笑问:“我的名字最起码不难听?”
曾婷又笑答:“不难听!地球人都知道。”
如果父亲健在,听到儿媳对他为儿起名的别具一格的评价,会有何感想?郑锦旗眼里的曾婷,是个情态志趣很另类的女人,可也不失温柔体贴的禀性,她与平素话不多且受传统教育很深的郑锦旗,相扶互进,关系融洽。自由恋爱一开始,曾婷就像“如获至宝”地接受了郑锦旗这个名字一样,同时也接纳了他的特殊职业。她客观平静地说:“我每天忙人生前的事,你每天忙人身后的事。”他们相识了三个月,就领证结婚了。
郑锦旗与父亲郑德如“异曲同工”,父亲生前是工厂里烧锅炉的,他却在省城唯一的殡仪馆火化班工作,均属炉前作业。郑锦旗毕业于省城风景如画的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主攻专业是殡仪管理。当年在学校上课时,他与全班同学苦练毛笔字,便于日后为人挥毫写挽联。更多的时间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声音洪亮地宣扬生命辨证法,传授“无神论”,也讲解“宿命论”的实质。老师告诉他们,“无神论”,就是指否认超验精神实体存在的世界观。“宿命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理论,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都由命运或天命预先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老师还有些前后矛盾地感叹:人死了,躺在那里,就像一只死鱼死鸡死狗死猪死牛躺着是一样的道理,不必惧怕,世上不存在亡鬼缠身与灵魂转世;人死了,焚烧成骨灰,就成为了有机磷,可以下葬供后人怀念,也可洒向水中喂鱼、给种养的植物施肥,如此而已;人从生下来那天起,就如同万物一样,在别无选择地走向死亡,一步接一步的朝前走;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走得快的人生苦短,走得慢的岁月悠长……
大三那年,同专业各班同学就分批去了殡仪馆实习,在火化班或是化妆班。郑锦旗毕业后,正式进入了殡仪馆工作,成为了一名终日与尸体打交道的人之后,就从没害怕过什么,每天见到的都是生离死别而又悲痛欲绝的场面。
省城里被市政府规定不能自行搭建灵堂办丧事,违者严格取消和罚款,因此人死了只能送到唯一的殡仪馆去办事,就使这里长盛不衰地形成了一条龙服务。从尸体洗身换衣、整容化妆、挑购纸棺、制作素花挽联、选请祭奠主持与礼宾乐队,直到火化和骨灰用盒,以及刻碑修墓善后安葬,一应俱全。悼念厅就有十多间,大小布局规模不一,经济型的小厅都被一般人家死人租去行使殡仪;豪华素仰的大厅,往往是凭吊那些去世的政府首脑或社会名流及富家显贵。但是,这里繁多的服务项目与关键的工艺设施不配套,比如火化班就没跟上时代发展,用的还是该淘汰的平板炉,没有新型的拣灰炉和电视留观系统,缺乏高科技智能识别火化设备,尸体、火化炉、骨灰盒三者之间不能建立数字编码程序。
这天上午,馆内正中间的大厅内外人涌如潮,从清晨起足足来了近三千市民,一时间把宽大的外坪都堵住了,让随后开来的其它送葬的车队难以通过。大家闻讯自发赶来悼念的人很特别,是一位见义勇为者,人人胸佩小白纸花,神情肃穆。
正在司炉的火化班员工,看不到这隆重的一幕,郑锦旗他们忙得不可开交,就像热火朝天的厨师看不到品尝佳肴的食客一样。当天待烧的尸体特别多,炉前空地上停满了移尸车,每台车上都有一具被裹着的尸体。
恰巧碰上凑热闹的事。有一具无名尸,班长说要在当天尽快处理掉。这是一名捡破烂的流浪汉,浑身血肉模糊,法医判断为三十多岁。流浪汉在街上见一辆行使的小车内扔出两只喝空的矿泉水瓶,就跑过去捡,被另一方向驶来的汽车压死。两只水瓶,有人事后问过废品店,按最高价收购也只有一毛钱一个,为两毛钱他赔了命。早已在晚报上刊登了认尸启事,被交警队送来一个多月了,可一直放在冰尸柜里无人认领。轮到烧掉无名尸时,已到了正午时分,除去吃饭和午休的老资历的火化工,只剩下郑锦旗与一起来此工作的同学小宋还坚守在岗位。
此刻,大厅那边的壮观场面,在高潮叠起的挽痛惜别过后,随着渐而走向停歇的哀鸣和纷纷退去的人流,仰卧在鲜花丛中英雄的遗体,被缓缓推入了火化间。这里是一处禁地,外人不能进去。运尸通道的一张黑色大门随时关闭着,一旁墙上有个不大不小的方孔,是递交骨灰盒用的。有人递进一只造型精美、价格昂贵的骨灰盒,并对方孔里说:“这是江景林的,请你们受累。”话毕就从方孔边走开了。这盒子是小宋收下的,他对照移尸车上放着的记录卡片,得知这就是为大厅里推来的人准备的。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