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的县委书记
第1节、空降来兵
上级要空降一名县委副书记到陇东的传闻在县城不胫而走,最先得到消息的县委大院里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县委书记顿感危机降临,“莫非不是要来接我班的吧?看来自己要提前退居二线喽”。
县委副书记同样忐忑不安,“按说,再熬上个一年半载,等老书记一退休,一把手的位子就极有可能会落到自己的头上,可这空降副书记一到,好事恐怕就要落空啦”。
“只等着老书记一退下来,副书记的位子就有了空缺,可偏偏又来了空降部队。这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今后组织部长的位子坐得稳坐不稳还两说着呢。”盼了好些年副书记职位的组织部长也心灰意冷起来。
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县委大院尚未平息,县政府办公大楼里也热闹了开了。大家都知道,县委书记在县里面是管干部的,老书记只要在陇东坐镇一天,现任科局长们的升迁就会按部就班地照常进行。
在官场上混久了的人都清楚,如果是空降副书记当上了县委的一把手,从前的升迁秩序就会被打乱,一切推倒重来的话,大家几年来的苦心经营都要付之东流。
陇东的干部们还从来没有遭遇到过如此之大的变故。建国以来,只是文革那十年当中,人事的变动让人捉摸不透。除此之外,谁上谁下大家都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可事到如今,文革结束不过才六七年的时间,情况怎么又说变就变呢。
县里的干部们焦虑不安,不等于群众也会跟着上火。县委、县政府的普通科员们一个个好像就挺开心,他们并不太在意谁当这个县委书记,因为他们心目中的县委书记本就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
空降的县委副书记尚未到任,消息又接着传到了乡下社员群众的耳朵里了。农村社员自有他们的想法,农村人更关心的是,上面派来的领导干部能不能替老百姓说话,能不能把压在农民身上的重赋减轻一些。
陇东县主要领导干部的人选也和其他地区一样,五年一改选。书记和县长不是由本县的副职提拔上来,就是从地区行署机关的局长或副局长中间选派,这几乎成了惯例。
既然是惯例,大家自然都习以为常,自然都愿意接受。可是这一回,既不是本县的副职,也不是行署的官员,哪怕是省直机关所派也不会如此惊天动地的。
既然是空降,县里只能接受。不过,大家又琢磨开了,这空降的县委副书记到底是何许人也,会引来如此轰动。
有人猜疑他是顶层领导干部的子弟,也有人说,或许是个犯错误的干部被下放到陇东县的。因为文革前,陇东的确安排过一位来自京城的下放干部。
如果真像人们琢磨的那样,县里的各级官员们确实可以松了一口气了。那接下来也就剩下一个字了,等。
第2节、拭目以待
终于等来了空降副书记驾到。大家一见面,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眼前站着的就是一个年轻的后生,顶多30岁,一脸的书生气,一身的乡下人打扮。
之前,县委于书记接到地区行署的正式通知时,仔细看过这位副书记的履历。“鞠建平、男、29岁、北京出生、大学毕业、陇东返乡知青、历任农林部科
员、副科长、科长。”于书记一字一句地读出了声。
“返乡知青?那就意味着他的父母就是本地人呀!鞠……建平?”于书记猛然想起了文革前从顶层下放到陇东来的那位降职干部就是姓鞠。
“莫非他是老鞠书记的儿子!还不到30岁的后生,即便是来接替自己的,在副书记的岗位上起码也得锻炼个一两年吧。到那时,自己也到了退休的年纪。”想到这儿,于书记的心安定下来许多。
“作为老同志,退下来之前,理应扶他上马,责无旁贷地送他一程嘛。”于书记调整好了心态,准备布置迎接他的这位年轻的助手。
大家的猜疑得到了印证。这位新来的副书记果然是从北京派来的干部,其父也确实是那位曾蒙受过不白之冤的重量级的老干部。
听说是文革前县委鞠书记的儿子来当副书记,年龄大一点的人似乎看到了希望。眼前的鞠副书记把他们一下子就带回到了过去,让他们回想起了老鞠书记带领全县人民忍饥挨饿度过自然灾害的那三年时光。将门出虎子呀,老鞠书记的儿子小鞠书记也一定错不了。
29岁的年纪,比起所有的县级领导干部要小上许多,比局一级的领导也小不少,看年龄就是股长一级干部的样子。这倒让县直机关的年轻干部们感到有些失望。看来,这位空降副书记真的就是到咱们县来镀镀金,走走过场来啦。
先前对老鞠书记的儿子抱有期待的一些离退休的陇东老人,听说这位空降新人还不满三十,也产生了动摇。到底人还年轻呀,这么浅的资历怎么好拿他和他老子相比呢。
不过,不管怎样,人家也是北京派下来的干部,见识总要比咱们陇东当地的干部多得多,那就先看看他的新官上任三把火怎么烧,头三脚怎么踢吧。陇东的干部群众都在拭目以待。
第3节、新官上任
县委于书记在当天的县委机关干部会议上,让新来的副书记亮了相。自我介绍之后,于书记代表县委给予了小鞠副书记高度评价,会后,于书记亲自领着他挨个部门走访,免不了又是一番寒暄,自不必说。
按照县委分工,鞠副书记分管纪委、宣传和文教卫生。领命后,第二天一早,他跟于书记打了个招呼,骑上车子就奔了乡下。
同行的小李秘书骑在后面紧追,心里还直纳闷。纪委、宣传部和教育局都在县城里面,怎么刚一上任就往乡下跑呀。
等他好容易撵上鞠副书记的车后,就一个劲儿地埋怨起自己来了,
“鞠书记,今天你要去的那两个公社,早上走得急,我还没来得及跟他们打招呼呢。”
“我们只是去看看,用不着事先打招呼。”
“那等到了以后,我再跟他们说,让他们给咱们准备午饭。”
“小李,饭就不用准备了,等中午我领你去一个地方,保证有你的饭吃。”
“鞠书记,今天你要去的第一家是向阳公社,那可是咱们县有名的贫困社啊!”
“对,这几天就辛苦你一下,我们俩把咱们县的所有贫困公社都走一遍。”
“鞠书记,县里领导下乡,一般都绕着那几个贫困公社走,你怎么还主动去呢?”
“我一是想了解一下咱们县的贫困公社的现状,二来如果能让贫困公社的情况有所好转,其他公社是不是就会更富裕了。”
“鞠书记,按理说,你下乡走访调查,县委应该给你派辆车。今天因为走得急,我还要向你做检讨。”
“小李秘书,今后我们下乡一律不要派车。我就习惯骑自行车。这台车子跟了我快五年了,骑着它心里面踏实。”
俩人说着骑着,很快就到了向阳公社。公社书记和革委会主任没想到新来的副书记上任第二天就先到了他们公社,一个劲儿地往屋里让,又一个劲儿地直道歉,
“真对不起了,鞠书记。县里也不事先来个电话,我们这边一点儿都没准备。”
“今天公社二位领导正好都在,这就是最好的准备。我今天来,是专门跟你们请教的,在改变农村面貌上,你们第一线的公社领导最有发言权。”
“鞠书记,你这是说哪去了。你是从大地方来的,应该说,你比我们懂得多。今天你一定要给我们多做些指示。”
“我今天的指示,就是要求你们二位把向阳公社的真实情况介绍给我听。”鞠建平开着玩笑地说。
“那是的,那是的。鞠书记,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这儿有两份材料,一份是向阳公社战天斗地的工作总结,一份是困难群众救济报告。这两个材料就能反映出我们公社的实际情况。”公社赵书记认真地说。
“那太好了。那我们就把时间重新安排一下。你们汇报我们就不听了,材料我带回去再仔细看。上午我和李秘书到下面的几个大队看看就回去了。”
“这怎么行啊!怎么也得吃了饭再走啊!要不我和公社马主任一起陪着你去各大队先转转,回来咱们再吃饭。”赵书记急切地说。
“二位领导就不必张罗啦。李秘书道熟,有他领着我,丢不了的。你们都回去忙吧”说着,鞠建平就上了车,转眼之间就骑没了影。
“鞠书记,北京大机关的工作作风都像你这样是吧?咱们县的领导干部可不像你这样。你这种工作作用上上下下恐怕都不会习惯的。”
“李秘书,你的意思是说,我今天应该入乡随俗,中午吃了饭再走是吗?”
“鞠书记,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说,大家都习惯了一边吃饭一边谈工作。”
“在公社吃一顿工作餐倒没什么,我只是想,既然材料咱们拿到手了,就应该再下去看一看,这样就能了解到向阳公社的真实情况。不然,在向阳公社等着吃饭,下午就没时间去大魏家公社了。”
秘书小李跟着新来的副书记跑了整整一个上午,看完了三个大队的情况,时间已经过了晌午。
“中午饭到我说的一个地方去吃,但是,需要你来带路。”
“鞠书记,你这话说的我有点儿糊涂。你不认识路,怎么会知道吃饭的地方。”
“临来之前,有人告诉我说,大魏家公社的一条街上有一家火勺铺,那里的火勺和菜汤非常好吃,今天我请你尝尝。”
县里的领导干部下乡搞调研,不在大队和公社吃饭不说,还自掏腰包请下属吃饭,着实让秘书小李百思不得其解。他心想,也许这就是三把火期间的做法之一,那就拭目以待吧。
火勺和菜汤果然是父亲常跟他说的那个味道,很香,很有回味。比端着公社和大队的饭碗吃起来心里面更踏实。鞠建平想起了临来陇东时,父亲再一次对他说过的话,
“有一年我在陇东的一个贫困大队走访群众,到了晌午,社员们坚持要为我们准备午饭,可当我端起农民群众递给我的饭碗时,我满脑子都是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的面孔,我连一口都咽不下去。从那时起,我就发誓,绝不再在公社和大队吃饭。”
鞠建平嚼着火勺,喝着菜汤,心里面想对父亲说,“你的教诲,儿子做到了。我一定会一直坚持做下去,直到让陇东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
秘书小李今天尝试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在街上的餐馆自掏腰包吃饭,马不停蹄地走访了两个公社六个大队,看望了两个贫困户和三位鳏寡老人。
原本已经都走得精疲力尽了,还要跟着鞠书记骑上一个多小时才能返回县城,小李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他有些想不明白,下乡走访与纪委和宣传工作有什么关系呢。初来咋到,是不是应该先从了解纪委和宣传部的工作开始呢。
刚才鞠书记还说,等先把全县的所有公社和大队都走上一遍,再找县委各部门的同志谈话。看来这位新来的书记打的是一副自下而上的牌。想到这儿,小李的情绪稳定了下来,连着蹬了几圈,赶上了遥遥在先的鞠书记。
第4节、约法三章
鞠建平吩咐秘书小李把今后几天的走访顺序制订出一份表格,其中,每个公社和每个大队的名称都要标注清楚。
书记的指示,小李不敢怠慢,可他心想,全县就那么十几个公社,挨着个地走就是了,何必还要事先做个计划,还要画出了表格来。
公社的名称都在小李的脑子里装着,背着都能说得上来,可是,哪个公社有哪几个大队他就说不清楚了。于是,他急忙翻出去年交上来的各公社的工作汇报,整理出了一份鞠副书记走访基层的工作计划。
小李拿着工作计划表敲了一下副书记的办公室门,鞠建平接过计划表仔细地看着。
“李秘书,工作计划写的不错。今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先都要有个计划,计划制订出来了,我们就要严格地按照计划去执行。”
“鞠书记,如果这份计划你同意了,我就提前发下去,让各公社和各大队事先都有个准备。”
“李秘书,今后你和我在工作中,我有个约法三章。一、在走访基层前,不做事先通知;二、不在基层吃饭,不端老百姓家的饭碗;三、只要不出陇东县内,就不要派车。”
“鞠书记,这不通知可以,不吃饭也行,可这不派车的话,有的公社和大队离县城可有六七十里呀。”
“这些情况我都了解了。近的公社我们骑自行车去,远一点儿的,咱们就坐长途汽车。这个约法三章就先从你我做起,怎么样李秘书,你有信心吗?”
“鞠书记,你们领导都能做到,我们做下属的就更没问题了。”
“李秘书,你回答得很好。你如果做得好,其实对我也是一个督促,也是一份监督。那我们俩今后就把这个约法三章坚持下去。”
李秘书从鞠书记办公室走出来,回到自己的房间,他陷入了沉思,回想着见到鞠书记以来的每一个情节,他说过的每一句话。
来到陇东的第二天他就深入到了基层,各项工作都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并提出了约法三章。难道这就是鞠书记在陇东烧的第一把火,就是他的头三脚的其中一脚吗?
按照鞠书记自己的说法,凡事都贵在坚持。是啊,这才几天的功夫,能不能持续下去还要接着往下看呢。
等把全县的公社都跑上一遍,结束了基层的走访,回到机关后,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天长日久,那才看得出三把火过后的他的真面目呢。
接下来,李秘书每天跟着鞠建平跑东跑西地,着实学了不少的东西。每到一个地方,鞠建平总是耐心地倾听基层同志的诉求,了解他们的困难,征求他们的意见。有书面材料的,就要上一份带回去,遇上没有的,就认真地听,仔细地记。
鞠建平和秘书小李每天早出晚归,县委机关的同志已经有一个多星期没见到这位新来的副书记了。
结束了基层调研工作后,当他们两个人重新出现在县委大院时,大家都愣住了。两个人都晒得黑灿灿,鞠建平的衣服显得更旧了。
鞠建平把李秘书找到办公室,两个人把一周来的调研情况作了一番总结,准备整理出一份调研报告,汇报给县委会和于书记。
“李秘书,这份调研报告,我写提纲,你来执笔。其中要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目前农村的实态,要谈的深入;二是突出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找的准;三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得当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李秘书是陇东县有名的笔杆子,去年刚从陇东一中调到县委,被安排在县委办公室当秘书。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调到县委当秘书,在外人的眼里那是进步。
因为在陇东,一个中学教师干到退休,充其量也就能熬上个教学组组长。而县委秘书弄好了,最差也能混上办公室主任的头衔。
这几天在乡下搞调研,鞠书记听说他是教师改行当秘书的,连说了好几声,可惜了,可惜了。说得小李心里直发毛。
小李心里一直在想,自己一定要把这份调研报告写好。让鞠书记对自己的教师改行有个重新的认识。
“李秘书,你写的调研报告我看了,写的很好,不愧是语文老师出身。”
得到了鞠书记的肯定,小李的脸上放出了光彩。
“不过,在第三方面里,你再把我们的约法三章的其中一条加进去。”
听鞠书记要把约法三章作为解决当前工作问题的方法提出来,小李感到有些犹豫。
“我考虑了一下,就目前的情况看,咱们俩的约法三章作为要求,要求大家一起执行还不现实,也不可行。比如,第三条的下乡不派车,针对有些老同志就不大合适。”
“我担心的也正是这个方面。”小李的心放下了一半。
“我的建议是一定要把第二条写进去。现在农村的生活还不富裕,特别是一些贫困公社和大队,社员们的生活还很苦,特意为下乡的干部做顿饭是很不容易的。”鞠建平接着说,
“我在调研中了解到,陇东的老百姓自己从来不舍得吃自家鸡下的蛋,有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炒两个鸡蛋要掺进去两把面。所以,要求我们的干部不端老百姓的饭碗这一条一定要写进去。”
看到鞠书记态度很中肯,说的又很认真,小李嘴上连连称是,可他心里面着实地替鞠书记捏了一把汗。把这样的规章写进调研报告里送到于书记那儿,拿到县委会上,能通得过吗?
第5节、刮目相看
于书记把鞠建平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随手关上了门。来陇东之后,两个人还是头一次这样郑重其事地谈话。
鞠建平知道于书记一定是为了调研报告找来自己的。他在心里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今天无论如何也要争取得到老书记对自己的支持。
“小鞠呀,你的这份报告我仔细看了,而且看了还不止一遍。写的很好,我没有意见。下午在县委会上,你可以把这份报告给全体委员分发一下,如果能在县委会上通过,就形成个文件,下发到各委办局去。”
鞠建平见于书记会答应得如此痛快,心里一阵高兴,连忙把事先打好了的腹稿如实地倒了出来,
“谢谢于书记的支持,我这些天通过下乡调研,对咱们县的基层工作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想今后再作些深入细致的调研研究,到时候,请于书记一定对我的工作给予具体的指导。”
“指导就谈不上了。你年纪轻,观念新,敢想敢干,陇东县就需要你们这样的接班人。你初来咋到,多下去了解情况,多走走多看看是必要的。整体工作思路没有问题。今后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找我,或者跟高副书记谈都行。”
鞠建平没有想到于书记对自己的调研报告会如此肯定,一下子给他增添了不少的信心。临来陇东时,父亲曾说过县委于书记的工作经历,特别提到于书记当年还很年轻,在县委传宣部当副部长,工作上很有魄力。
可眼下,既然于书记对当年和父亲共事的那段经历只字不提,鞠建平也不好主动说些什么,他心想,这也许就是上一代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吧。
鞠建平在县委会上的发言得到了多数县委委员的支持,针对机关干部下乡吃喝的不良风气,县委委员们早就有心治理,只是由于纠正的措施不很得当,日积月累,形成了顽疾。
鞠建平在调研报告里提出,县委县政府下乡吃喝每年所花费的金额之大,对此,社员群众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而且,吃吃喝喝既浪费了调研时间,又影响了干部下乡的实际效果。更有甚者,因为吃喝而瞒报实情、弄虚作假,在老百姓中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他提出改进方法主要在于三点,一是县委委员带头做表率,杜绝下乡吃喝;二是纪委要把下乡吃喝问题列入年终的干部考核,并且与干部的奖惩结合起来,遏制吃喝的势头;三是要求下乡干部回县委食堂就餐,路途偏远回不来的,鼓励在乡镇的饭馆就餐,县里给予一定的伙食补贴。
听完了鞠建平有理有据有节的情况分析,县委委员们的目光一下子都朝向了眼前的这个小伙子身上。这一身的穿戴,和他第一天来县委报到时别无二致呀!可这番讲话,却拨动了与会委员们的心弦。大家忽然有了一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见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