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47329
阅读:3722
发表:2021/8/19
108章 都市,悬疑推理 小说
《双瞳异色的湖水》第1-27章
1-27
28-54
55-81
82-108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手机那端,轻轻的一个按键声,电话断了。
第 11 章
对于柯尔顿来说, 每一个工作日,都是从清晨开始的。注意,是清晨,而不是早晨,更不是上午。
在日出之前,他就已经来到了公司大楼。他并不是直接走进自己的办公室,而是在公司里面,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来回溜达着。
他那富有性感的手指,同样极富敏感,可以在他的王国里,对每一道曲线、每一个拐点,轻轻抚慰,慢慢品味,细细盘点。
柔软的皮革,抛光的木材,磨砂的玻璃,和灰黑的钢铁。他爱抚着这里所有的一切,默默地清点着每一处细节。
他对这座大楼的内部状况,了如指掌。从推倒的第一堵墙,到重新布线安装电源插座,他监督了整个装修的全过程。他记得每一次决定,每一次购买,每一次安装。这个公司的整个空间,是他多年的创意,是他曾经的远见,是他成真的梦想。
几年前,就在毕业后不久,在一家投资银行找到第一份工作之前,柯尔顿在从列治文山市到联合总站的通勤火车上睡着了。当他醒来的时候,不仅意识到空空的车厢只剩下他一个人,而是清楚地知道将如何拓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他清晰而坚定地知道并相信,总有一天,他会创立自己的基金,一个侧重于新兴企业发展和指导的基金。他将打造一座完美的公司,像宫殿一样容纳和安置自己的基金财富。
他可以预见,他的办公室里那份纯正的美丽,在炫目的简朴之下,隐藏着可怕的开销。他一直守护着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直到梦想成真。
那是他的方式。还是在他小时候,十岁多一点,年少时的样子,一直在梦想着,计划着,努力着,一直坚持着把奇异的想法从脑海里面提炼出来,把它们变成现实。
不知为什么,他也设法用同样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恋爱与婚姻。和所有的男孩一样,他同样梦想着,一个完美的女孩,会成为他完美的妻子。当斯嘉莱出现在他常去的那家咖啡店的柜台后面时,他几乎相信了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男人。
在他的一生中,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女孩。她是一个奇迹,她身上的每一道光彩,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一个来自遥远地方的神秘与陌生,清澈的面容如同安大略湖中的浪花。
那是一见钟情。他知道,和她在一起,他会建立一个纯洁的、牢不可破的情感。果不其然,他们走到了一切,就好像魔术一样,完美的生活,在他们眼前,得以完美的实现。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似乎只需要想一下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很快它就会出现。
即使聪明的斯嘉莱,也不能否定或质疑他的特殊能力,能让似乎不可发生的特殊事情发生了。斯嘉莱曾经比喻过,他就像个吹玻璃的工匠,能够从干燥枯竭、粉尘飞扬的沙子里,编织出迷人的形状和多姿的色彩,像童话一样。
一道温暖的阳光,照在柯尔顿的肩上,他转过身来,看到远方的旭日,从多伦多的天际线中挣脱出来。奶油色的光线,透过夹层的玻璃墙又反射过来,照亮了整个办公室,将内部变成了一个闪闪发光的棱镜。
他微微地笑了笑。
以前,他身处自己的办公室里,总是感到很开心。不过最近,他发现自己经常高兴不起来,反而带着某种忧郁,仿佛在和以往说着再见。甚至好像他的手指一触碰过的什么,都能将他成真的梦想变成尘土,把他多彩的玻璃变回原始的沙子。
他躲在阳光照射下的玻璃墙后面,俯视着通往电梯的开敞楼道。
玻璃夹层的单向透光,是他最喜欢的功能之一。在这里,他几乎可以鸟瞰整个公司的关键部位,而不必担心有人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每天的早上,他总是喜欢站在这里,看着自己的员工陆陆续续地来上班。
莎拉总是排在第一位,她的披肩长发,像黑色披风一样,在身后摆动着。随后出现的,通常是一些年轻人,团队中的一些初级员工。他的中层干部,会后面的某个时刻出现。
最后出现的,至少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是接待前台的那个接待员黛蓝儿,几乎总是满脸通红着,上气不接下气地,最后一个跑出了电梯。
黛蓝儿之所以引起了他的注意,倒不全是由于她的老是迟到,而是因为她身上有种什么特质,让他有些熟悉却无法触及。她的确与众不同,老是大大地睁着眼睛,迟到时诚惶诚恐的样子,和公司以往雇用的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油条们差得太远了。
她总是聚精会神地盯着那台电话总机,就像她在生活里从未见过如此复杂的东西。
她向走过她面前的所有人,都打着招呼,就像他们都是自己邀请前来参加派对的客人一样,却从未分清哪位是科室领导哪位是普通员工。面对其他人的大多数要求,她总是显得有些惊慌失措,好像她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收发各类邮件和不停嗡嗡作响的电话上。
每天,他都饶有兴趣地看着她在桌子上乱抓乱摸,丢下了耳机,放错了文件。他还看着她,独自吃午饭,边吃边看着手机,然后呈现出明显的失望感。
他还看着她是如何看待其工作的团队,尤其是那些女孩们。她用饥渴的眼神跟着她们,模仿着她们的猫步,和活力四射的发型,用山寨版的服装,贴近她们的时尚,急切地想让她们注意到她。
在他每天观察她的时候,一个想法已经逐渐形成,或者至少是一个设想的萌芽,尽管还没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时候。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斯嘉莱传过来的信息,变得越来越疯狂。萌芽的种子在逐日长大,直到有一天他决定进行一些测试。
首先,他从人力资源部的员工档案里,调出来黛蓝儿的简历。他发现黛蓝儿原来是个国际学生,主修音乐。她是在香港长大的,大学时来加拿大留学。她的脸书帐户上,只显示了几张有限的活动照片,同样的两三个朋友,在廉价的场地上和免费活动中拍的。没有男朋友。没有家庭照片。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情况,柯尔顿甚至私下里,叫来具有香港背景的手下员工,在微信里设法潜入她的朋友圈,得到的结果也是同样的。
他让莎拉给她一些应急的工作安排,分配一些他知道黛蓝儿已经完成了的任务,只是看看她是否会再做一次。
她都做了。
通过莎拉,他要求她一周内,每天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出门,在街区的尽头为一幢大楼拍照。她去了。莎拉给她发了一个电子邮件,告诉她一个缺班的年轻员工台式电脑的密码,让她去打开那台电脑并拷贝一份私人文件 。她也去做了,并没有异议。
她可能是一个渴望讨好他人的女孩,也可能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孩,至少算是一个听话的女孩,每一次都毫不犹豫地服从并执行了所有的命令。
后来,他又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常用于职业评估的个性测验,并把它粘贴到一封电子邮件里,加进去他胡编的一个关于公司新闻通讯的故事,后面附上几个他自己定制的“有趣”问题,并提出了一个汇集团队个人成员的倡议。他以群发的形式,寄到了黛蓝儿的公司邮箱,期待着会引起她的特别注意。
自然地,她上了诱饵。
她的回答很有启发性。
他甚至有一天晚上,跟着她坐地铁回家,一路跟着她回到那间合租的小公寓,并远远地看着她,如何扭动并踢打公寓的房门,然后沿着小楼梯走到一家印度餐馆上面的房间。
后来发生的事情,更加令人惊讶。
柯尔顿打了个电话给一位前同事,感谢他兑现了一笔长期债务的基金项目。三天后,那位前同事信守诺言,把一个厚厚的橙色信封,送到了柯尔顿的办公桌上。
信封里面的东西,几乎让柯尔顿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从来都不相信什么叫命中注定,但这次有点相信了,这次似乎就是某种证明。
天堂啊,上帝啊,无论称呼什么,反正一定是有什么天意似的,把那个女孩带到这儿,带到公司,带到他的面前。这绝不是巧合。一切都太诡异了,完美地难以置信。
就在那天下午,自己那个萌芽的种子,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计划。
他打了几个电话,自然欠了几个人情,做了一些安排。将以前杂乱无序的几只天鹅,排列成整齐的一队。都安排好了之后,又等了大约一个星期,他指示鲍罗终止了黛蓝儿的工作。
当然,他也有过怀疑的时候,时而质疑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但是,当他看到黛蓝儿和那个小男孩,在前台接待处捉迷藏的时候,拼图上的最后一张卡片落了下来。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他确信这一点。
很快,他就会打电话给雷昂。开始准备那边的一切。
现在,只剩下一件事要做。
第 12 章
在柯尔顿的口袋里,他的手机振动了一次。两次。三次。
大概又是斯嘉莱。
幸运的是,昨天夜里在他入睡之前,他非常有理性地处理了昨天收到的大量短信。
他们在午夜通话,她痛苦的耳语像一束细细的光那样,在他们之间穿梭并回荡着,在陆地和大湖的上空跳跃,从星星和月亮上弹回。
他过去常常看到他们之间的这种联系:从他的心到她的心,有着一条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丝线,将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无论彼此相距多远。
而如今,仿佛一切不再。
“求你了。”她又在央求着。“你无法想象这里现在是个什么样子。我太孤独了。”
他喃喃地表示同意,并说了一些她想听的话。
“我只是想要和谁说说话,我就……”她停了下来。改变了话题。“你什么时候过来?什么时候?”
那些甜蜜的时刻,那段美好的时光,他让自己回忆起以前曾经的情景。他回想起,那是怎样美好的感觉,和她一起笑着,抱着她,感觉着她的头发缠在他的手指上。
他还记得他们相遇的那一天,欣喜如狂,心跳得像看见一个鬼魂从坟墓里冒出来。他回想起,她那芬芳的皮肤的气味,她那身体的温暖。
当他们挂断电话之后,他曾短暂地感觉到,自己可以重新了一样。而不可避免的是,这样的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不到在几个小时,他又回到了紧张不安、激动不已和浅微发作的状态。
楼道那端的电梯,开始隆隆地动了起来,标志着一天的开始。
电梯的门开了,莎拉走了出来,她的高跟鞋,踩在抛光的水泥地砖上咔咔作响。
柯尔顿掰了掰指关节,向后仰了一下肩膀。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决心先不理会斯嘉莱发来的短信,至少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先不要理她。
不过,有一个未接来电,却不是他妻子打来的。
柯尔顿查了一下号码。来电者留言了。他按了一下按钮,把电话举到耳边。
“柯尔顿。我是汤姆。” 那声音急切中带着自信。“很抱歉,有点早。只是想告诉你,我已经和丹利安谈过了,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实际上,一切都在快速地往前走,这真是太棒了。我们下个月就能完成。所以,我只想打个电话,表示我对你所有安排的由衷感谢。你已经改变了我的生活,哥们。那我们谈谈那件事?” 这个男人的声音变得很平静,好像他刚刚躲进了一个安静的房间。“今天正在整理呢。十点钟吧。所以,好吧,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不管怎样,待会儿打电话给我。再次感谢。”
柯尔顿删除了留言,然后将手机放回了口袋里。
“柯尔顿?” 莎拉的声音从下面的某个地方传过来。“你在那儿吗?”
“我在。”他叫道。“这就下来。”
柯尔顿深吸了一口气,回过头来,最后撇了一眼空荡荡的接待前台,然后走下楼梯,他性感的手指,滑过青铜的楼梯扶手。
到了九点十五分,柯尔顿已经开始感到有些筋疲力尽了。
早餐会进展得很不顺利。他揉着酸疼痛的眼睛,用疲惫的目光扫过餐桌,试图把注意力集中到谈话中。莎拉做得很到位,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讲,用她一贯的才华与天赋,吸引着那些投资者们,但柯尔顿有点跟不上。
餐厅太吵了,他感到有些分心,无法集中起精力,甚至有点心烦。和斯嘉莱的谈话,使他一整夜都没睡好觉。他辗转反侧,折腾了过来,又折腾过去,在凌晨三点左右才勉强睡着了。然而在两个小时之后,由于他现在都无法完全理解的原因,他又强迫自己起床,去了健身房。
在桌子下面,他把一只手攥成了拳头,回缩了一下。用笔在他的手掌上扎一个小洞,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动作。原来的伤口,他已经清洗干净并包扎好了,但伤口仍在微微跳动。
当莎拉问他怎么包上了绷带,他说手碰到烤箱上了。她似乎相信了。
有人轻轻地推了一下他。
“对不起,”他清了清嗓子说。“那是什么?”
“我说,祝贺最新的首次公开募股,”柯尔顿左边的一位投资者说,他是个意大利人,头发上带着一个发夹,额头上布满了红红的小疙瘩,就像青春痘似的。“确实令人印象深刻。我不介意告诉你,我们中的一些人曾对此表示过怀疑,但你又一次做成功了。”
他轻轻地按了按柯尔顿的胳膊。“我现在可以告诉你,柯尔顿,我会一直和你在一起作投资的。不管是什么项目,只要你参与,我肯定都会参与的。”
“我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信任。”
“哦,我很有信心。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我的朋友,冷酷无情。” 意大利人说完哈哈大笑起来,并举起来他的玛奇朵咖啡。 “他们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你很冷静,有些无情,而这正是你的成功之处。”
柯尔顿点了点头,接受了他所希望得到的称赞,或是恭维。是的,他很冷酷无情。但是他有充分的理由那样去做。
他咬紧牙关,在座位上挪动了一下。他实在没有心情庆祝着什么。实际上,这都一些轻描淡写的浮夸。
突然间,他没有心情喝酒、吃饭、聊天、思考,也不想有任何陪伴。
莎拉隔着桌子对他说了些什么。他笑了笑,但在他内心里,却聚集着另一场风暴。
“再来一杯,怎么样?柯尔顿先生?” 一位女服务员的手,在他的臂肘处盘旋着。
柯尔顿轻轻地摇了摇头,把她打发走了。他感到很不舒服。一股无名火,在他的眼皮后面积聚起来,他很想在餐厅里一吼为快,把身上的所有包袱,全都卸在白色的亚麻桌布上面,这种冲动,几乎越来越无法控制。
他看了看手表,把餐巾放在桌子上,然后向后推了推椅子。“先生们,我希望你们能原谅。”他对桌子说。“可我还要参加另一个会议。”
用他的余光可以看到,莎拉的头马上抬了起来。她张开嘴对着他,好像无声地说,什么会议?
“我现在把你们,都交给莎拉那双富有能力的手里。先生们,谢谢你的时间,我期待着与你们再次相见。”
他与每位投资者都握了手,转身走向门口,留下他的助理,正在疯狂翻看着日程表,寻找着她永远也找不到的会议安排。
第 13 章
黛蓝儿一早起来,尽管感到有点饿,可为了避开碰上南溪,商量如何解决她们迫在眉睫的被驱赶走的破事,黛蓝儿决定提早离开了家,赶乘地铁去市中心。
她卷缩在车窗边上,回想着昨天夜里与朱荔娅的电话。自己的困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和家里的关系又搞砸了。又搞砸了。自己办的这些事儿,怎么总是做得如此糟糕。
她感觉到自己的眼泪,在眼睛里对自己的刺痛。她低下了头,不想让周围的通勤乘客,看到自己此刻的悲伤。
生活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艰难?哪里出错了?
生在香港,长在香港,说起来满好听的,其实她是一直生活在香港北部的元朗地区。她和周围在工厂、点心店、时装店、餐馆或邮局里面打工的那些无聊的什么人,总是有些格格不入。她很勇敢,更大胆,勇于尝试与冒险。
多年以来,她一直对父母的经历感到诧异,惊叹于他们竟然可以忍受如此无聊的生活。
戴俊辉开了一家小型牙科诊所,按点上下班,像时钟发条那样,周而复始地已经运转了三十多年。每天的八个小时,几乎发生着与昨天同样发生过的事情,这一周几乎是上一周的翻版或拷贝。
朱荔娅一周工作三天,为一座区属郊野公园做景观园艺。在周末,他们出去吃早茶,去教会作礼拜,其余时间都是在家里看电视。他们很少去比港岛更远的地方,除了每年去两次深圳或广州溜达一圈。
她在中学里的同学们也都是一样,没有更大的野心,没有更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女孩子们,她只会听到她们谈论电影里面的男明星们,还有最时髦的婚纱款式。她很想问她们,将怎样摆脱平淡的郊区生活,可她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并且怀疑是不是能得到,应该有的共鸣与回应。
当她进入钢琴夜校之后,在古典与现代的优美旋律中,她又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甚至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世界。
有过好几次这样的经历,在宗教或世俗的节日里,她应聘担任晚会或舞会的钢琴伴奏,她很想知道,在那些盛装出席的宾客们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最想要的答案应该是,一个期待王子出现的灰姑娘。
每当圣诞节全家聚会的时候,她回家后,总是陷进一片疑问的沼泽地里。周围的表情,总是由惊奇逐渐被失望所取代。
她的爷爷奶奶,无法理解为什么她还没有上电视,小姨妈想知道,为什么她还没有和云迪交上朋友。她不是出国了吗?她不是可以弹钢琴吗?她为什么没有钱呢?
还有一些更具实际分量的问题,连黛蓝儿自己也没有正确的答案。
她为什么不认识更多的名人呢?为什么她还住在一个鞋盒般的、没有中央空调的小房间里呢?为什么她的衣服上总是有个小洞呢?
每次回家的路上,这样一些问题,就像是在学校里留的作业,总是在她的眼前转来转去。那些所谓横向思维的考题,设计得很愚蠢,回答了就更愚蠢。所以最后她只好止步不前,不再回家就是了。
她用指尖,轻轻地按在眼睛上。也许这样,眼泪可以被眼底吸回去。
从一开始,来多伦多留学,也许就不是一个好主意。也许她应该留在香港北部的那个小镇。聊聊明星,谈谈婚纱,而不是念什么申请工签的注意事项。吃吃早茶,去去教会,而不是天天奔忙在地铁线上。
生活,原本可以不是这个样子。或者说,生活,原本可能就是那个样子。
第 11 章
对于柯尔顿来说, 每一个工作日,都是从清晨开始的。注意,是清晨,而不是早晨,更不是上午。
在日出之前,他就已经来到了公司大楼。他并不是直接走进自己的办公室,而是在公司里面,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来回溜达着。
他那富有性感的手指,同样极富敏感,可以在他的王国里,对每一道曲线、每一个拐点,轻轻抚慰,慢慢品味,细细盘点。
柔软的皮革,抛光的木材,磨砂的玻璃,和灰黑的钢铁。他爱抚着这里所有的一切,默默地清点着每一处细节。
他对这座大楼的内部状况,了如指掌。从推倒的第一堵墙,到重新布线安装电源插座,他监督了整个装修的全过程。他记得每一次决定,每一次购买,每一次安装。这个公司的整个空间,是他多年的创意,是他曾经的远见,是他成真的梦想。
几年前,就在毕业后不久,在一家投资银行找到第一份工作之前,柯尔顿在从列治文山市到联合总站的通勤火车上睡着了。当他醒来的时候,不仅意识到空空的车厢只剩下他一个人,而是清楚地知道将如何拓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他清晰而坚定地知道并相信,总有一天,他会创立自己的基金,一个侧重于新兴企业发展和指导的基金。他将打造一座完美的公司,像宫殿一样容纳和安置自己的基金财富。
他可以预见,他的办公室里那份纯正的美丽,在炫目的简朴之下,隐藏着可怕的开销。他一直守护着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直到梦想成真。
那是他的方式。还是在他小时候,十岁多一点,年少时的样子,一直在梦想着,计划着,努力着,一直坚持着把奇异的想法从脑海里面提炼出来,把它们变成现实。
不知为什么,他也设法用同样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恋爱与婚姻。和所有的男孩一样,他同样梦想着,一个完美的女孩,会成为他完美的妻子。当斯嘉莱出现在他常去的那家咖啡店的柜台后面时,他几乎相信了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男人。
在他的一生中,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女孩。她是一个奇迹,她身上的每一道光彩,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一个来自遥远地方的神秘与陌生,清澈的面容如同安大略湖中的浪花。
那是一见钟情。他知道,和她在一起,他会建立一个纯洁的、牢不可破的情感。果不其然,他们走到了一切,就好像魔术一样,完美的生活,在他们眼前,得以完美的实现。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似乎只需要想一下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很快它就会出现。
即使聪明的斯嘉莱,也不能否定或质疑他的特殊能力,能让似乎不可发生的特殊事情发生了。斯嘉莱曾经比喻过,他就像个吹玻璃的工匠,能够从干燥枯竭、粉尘飞扬的沙子里,编织出迷人的形状和多姿的色彩,像童话一样。
一道温暖的阳光,照在柯尔顿的肩上,他转过身来,看到远方的旭日,从多伦多的天际线中挣脱出来。奶油色的光线,透过夹层的玻璃墙又反射过来,照亮了整个办公室,将内部变成了一个闪闪发光的棱镜。
他微微地笑了笑。
以前,他身处自己的办公室里,总是感到很开心。不过最近,他发现自己经常高兴不起来,反而带着某种忧郁,仿佛在和以往说着再见。甚至好像他的手指一触碰过的什么,都能将他成真的梦想变成尘土,把他多彩的玻璃变回原始的沙子。
他躲在阳光照射下的玻璃墙后面,俯视着通往电梯的开敞楼道。
玻璃夹层的单向透光,是他最喜欢的功能之一。在这里,他几乎可以鸟瞰整个公司的关键部位,而不必担心有人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每天的早上,他总是喜欢站在这里,看着自己的员工陆陆续续地来上班。
莎拉总是排在第一位,她的披肩长发,像黑色披风一样,在身后摆动着。随后出现的,通常是一些年轻人,团队中的一些初级员工。他的中层干部,会后面的某个时刻出现。
最后出现的,至少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是接待前台的那个接待员黛蓝儿,几乎总是满脸通红着,上气不接下气地,最后一个跑出了电梯。
黛蓝儿之所以引起了他的注意,倒不全是由于她的老是迟到,而是因为她身上有种什么特质,让他有些熟悉却无法触及。她的确与众不同,老是大大地睁着眼睛,迟到时诚惶诚恐的样子,和公司以往雇用的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油条们差得太远了。
她总是聚精会神地盯着那台电话总机,就像她在生活里从未见过如此复杂的东西。
她向走过她面前的所有人,都打着招呼,就像他们都是自己邀请前来参加派对的客人一样,却从未分清哪位是科室领导哪位是普通员工。面对其他人的大多数要求,她总是显得有些惊慌失措,好像她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收发各类邮件和不停嗡嗡作响的电话上。
每天,他都饶有兴趣地看着她在桌子上乱抓乱摸,丢下了耳机,放错了文件。他还看着她,独自吃午饭,边吃边看着手机,然后呈现出明显的失望感。
他还看着她是如何看待其工作的团队,尤其是那些女孩们。她用饥渴的眼神跟着她们,模仿着她们的猫步,和活力四射的发型,用山寨版的服装,贴近她们的时尚,急切地想让她们注意到她。
在他每天观察她的时候,一个想法已经逐渐形成,或者至少是一个设想的萌芽,尽管还没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时候。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斯嘉莱传过来的信息,变得越来越疯狂。萌芽的种子在逐日长大,直到有一天他决定进行一些测试。
首先,他从人力资源部的员工档案里,调出来黛蓝儿的简历。他发现黛蓝儿原来是个国际学生,主修音乐。她是在香港长大的,大学时来加拿大留学。她的脸书帐户上,只显示了几张有限的活动照片,同样的两三个朋友,在廉价的场地上和免费活动中拍的。没有男朋友。没有家庭照片。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情况,柯尔顿甚至私下里,叫来具有香港背景的手下员工,在微信里设法潜入她的朋友圈,得到的结果也是同样的。
他让莎拉给她一些应急的工作安排,分配一些他知道黛蓝儿已经完成了的任务,只是看看她是否会再做一次。
她都做了。
通过莎拉,他要求她一周内,每天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出门,在街区的尽头为一幢大楼拍照。她去了。莎拉给她发了一个电子邮件,告诉她一个缺班的年轻员工台式电脑的密码,让她去打开那台电脑并拷贝一份私人文件 。她也去做了,并没有异议。
她可能是一个渴望讨好他人的女孩,也可能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孩,至少算是一个听话的女孩,每一次都毫不犹豫地服从并执行了所有的命令。
后来,他又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常用于职业评估的个性测验,并把它粘贴到一封电子邮件里,加进去他胡编的一个关于公司新闻通讯的故事,后面附上几个他自己定制的“有趣”问题,并提出了一个汇集团队个人成员的倡议。他以群发的形式,寄到了黛蓝儿的公司邮箱,期待着会引起她的特别注意。
自然地,她上了诱饵。
她的回答很有启发性。
他甚至有一天晚上,跟着她坐地铁回家,一路跟着她回到那间合租的小公寓,并远远地看着她,如何扭动并踢打公寓的房门,然后沿着小楼梯走到一家印度餐馆上面的房间。
后来发生的事情,更加令人惊讶。
柯尔顿打了个电话给一位前同事,感谢他兑现了一笔长期债务的基金项目。三天后,那位前同事信守诺言,把一个厚厚的橙色信封,送到了柯尔顿的办公桌上。
信封里面的东西,几乎让柯尔顿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从来都不相信什么叫命中注定,但这次有点相信了,这次似乎就是某种证明。
天堂啊,上帝啊,无论称呼什么,反正一定是有什么天意似的,把那个女孩带到这儿,带到公司,带到他的面前。这绝不是巧合。一切都太诡异了,完美地难以置信。
就在那天下午,自己那个萌芽的种子,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计划。
他打了几个电话,自然欠了几个人情,做了一些安排。将以前杂乱无序的几只天鹅,排列成整齐的一队。都安排好了之后,又等了大约一个星期,他指示鲍罗终止了黛蓝儿的工作。
当然,他也有过怀疑的时候,时而质疑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但是,当他看到黛蓝儿和那个小男孩,在前台接待处捉迷藏的时候,拼图上的最后一张卡片落了下来。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他确信这一点。
很快,他就会打电话给雷昂。开始准备那边的一切。
现在,只剩下一件事要做。
第 12 章
在柯尔顿的口袋里,他的手机振动了一次。两次。三次。
大概又是斯嘉莱。
幸运的是,昨天夜里在他入睡之前,他非常有理性地处理了昨天收到的大量短信。
他们在午夜通话,她痛苦的耳语像一束细细的光那样,在他们之间穿梭并回荡着,在陆地和大湖的上空跳跃,从星星和月亮上弹回。
他过去常常看到他们之间的这种联系:从他的心到她的心,有着一条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丝线,将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无论彼此相距多远。
而如今,仿佛一切不再。
“求你了。”她又在央求着。“你无法想象这里现在是个什么样子。我太孤独了。”
他喃喃地表示同意,并说了一些她想听的话。
“我只是想要和谁说说话,我就……”她停了下来。改变了话题。“你什么时候过来?什么时候?”
那些甜蜜的时刻,那段美好的时光,他让自己回忆起以前曾经的情景。他回想起,那是怎样美好的感觉,和她一起笑着,抱着她,感觉着她的头发缠在他的手指上。
他还记得他们相遇的那一天,欣喜如狂,心跳得像看见一个鬼魂从坟墓里冒出来。他回想起,她那芬芳的皮肤的气味,她那身体的温暖。
当他们挂断电话之后,他曾短暂地感觉到,自己可以重新了一样。而不可避免的是,这样的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不到在几个小时,他又回到了紧张不安、激动不已和浅微发作的状态。
楼道那端的电梯,开始隆隆地动了起来,标志着一天的开始。
电梯的门开了,莎拉走了出来,她的高跟鞋,踩在抛光的水泥地砖上咔咔作响。
柯尔顿掰了掰指关节,向后仰了一下肩膀。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决心先不理会斯嘉莱发来的短信,至少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内,先不要理她。
不过,有一个未接来电,却不是他妻子打来的。
柯尔顿查了一下号码。来电者留言了。他按了一下按钮,把电话举到耳边。
“柯尔顿。我是汤姆。” 那声音急切中带着自信。“很抱歉,有点早。只是想告诉你,我已经和丹利安谈过了,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实际上,一切都在快速地往前走,这真是太棒了。我们下个月就能完成。所以,我只想打个电话,表示我对你所有安排的由衷感谢。你已经改变了我的生活,哥们。那我们谈谈那件事?” 这个男人的声音变得很平静,好像他刚刚躲进了一个安静的房间。“今天正在整理呢。十点钟吧。所以,好吧,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不管怎样,待会儿打电话给我。再次感谢。”
柯尔顿删除了留言,然后将手机放回了口袋里。
“柯尔顿?” 莎拉的声音从下面的某个地方传过来。“你在那儿吗?”
“我在。”他叫道。“这就下来。”
柯尔顿深吸了一口气,回过头来,最后撇了一眼空荡荡的接待前台,然后走下楼梯,他性感的手指,滑过青铜的楼梯扶手。
到了九点十五分,柯尔顿已经开始感到有些筋疲力尽了。
早餐会进展得很不顺利。他揉着酸疼痛的眼睛,用疲惫的目光扫过餐桌,试图把注意力集中到谈话中。莎拉做得很到位,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讲,用她一贯的才华与天赋,吸引着那些投资者们,但柯尔顿有点跟不上。
餐厅太吵了,他感到有些分心,无法集中起精力,甚至有点心烦。和斯嘉莱的谈话,使他一整夜都没睡好觉。他辗转反侧,折腾了过来,又折腾过去,在凌晨三点左右才勉强睡着了。然而在两个小时之后,由于他现在都无法完全理解的原因,他又强迫自己起床,去了健身房。
在桌子下面,他把一只手攥成了拳头,回缩了一下。用笔在他的手掌上扎一个小洞,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动作。原来的伤口,他已经清洗干净并包扎好了,但伤口仍在微微跳动。
当莎拉问他怎么包上了绷带,他说手碰到烤箱上了。她似乎相信了。
有人轻轻地推了一下他。
“对不起,”他清了清嗓子说。“那是什么?”
“我说,祝贺最新的首次公开募股,”柯尔顿左边的一位投资者说,他是个意大利人,头发上带着一个发夹,额头上布满了红红的小疙瘩,就像青春痘似的。“确实令人印象深刻。我不介意告诉你,我们中的一些人曾对此表示过怀疑,但你又一次做成功了。”
他轻轻地按了按柯尔顿的胳膊。“我现在可以告诉你,柯尔顿,我会一直和你在一起作投资的。不管是什么项目,只要你参与,我肯定都会参与的。”
“我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信任。”
“哦,我很有信心。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我的朋友,冷酷无情。” 意大利人说完哈哈大笑起来,并举起来他的玛奇朵咖啡。 “他们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你很冷静,有些无情,而这正是你的成功之处。”
柯尔顿点了点头,接受了他所希望得到的称赞,或是恭维。是的,他很冷酷无情。但是他有充分的理由那样去做。
他咬紧牙关,在座位上挪动了一下。他实在没有心情庆祝着什么。实际上,这都一些轻描淡写的浮夸。
突然间,他没有心情喝酒、吃饭、聊天、思考,也不想有任何陪伴。
莎拉隔着桌子对他说了些什么。他笑了笑,但在他内心里,却聚集着另一场风暴。
“再来一杯,怎么样?柯尔顿先生?” 一位女服务员的手,在他的臂肘处盘旋着。
柯尔顿轻轻地摇了摇头,把她打发走了。他感到很不舒服。一股无名火,在他的眼皮后面积聚起来,他很想在餐厅里一吼为快,把身上的所有包袱,全都卸在白色的亚麻桌布上面,这种冲动,几乎越来越无法控制。
他看了看手表,把餐巾放在桌子上,然后向后推了推椅子。“先生们,我希望你们能原谅。”他对桌子说。“可我还要参加另一个会议。”
用他的余光可以看到,莎拉的头马上抬了起来。她张开嘴对着他,好像无声地说,什么会议?
“我现在把你们,都交给莎拉那双富有能力的手里。先生们,谢谢你的时间,我期待着与你们再次相见。”
他与每位投资者都握了手,转身走向门口,留下他的助理,正在疯狂翻看着日程表,寻找着她永远也找不到的会议安排。
第 13 章
黛蓝儿一早起来,尽管感到有点饿,可为了避开碰上南溪,商量如何解决她们迫在眉睫的被驱赶走的破事,黛蓝儿决定提早离开了家,赶乘地铁去市中心。
她卷缩在车窗边上,回想着昨天夜里与朱荔娅的电话。自己的困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和家里的关系又搞砸了。又搞砸了。自己办的这些事儿,怎么总是做得如此糟糕。
她感觉到自己的眼泪,在眼睛里对自己的刺痛。她低下了头,不想让周围的通勤乘客,看到自己此刻的悲伤。
生活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艰难?哪里出错了?
生在香港,长在香港,说起来满好听的,其实她是一直生活在香港北部的元朗地区。她和周围在工厂、点心店、时装店、餐馆或邮局里面打工的那些无聊的什么人,总是有些格格不入。她很勇敢,更大胆,勇于尝试与冒险。
多年以来,她一直对父母的经历感到诧异,惊叹于他们竟然可以忍受如此无聊的生活。
戴俊辉开了一家小型牙科诊所,按点上下班,像时钟发条那样,周而复始地已经运转了三十多年。每天的八个小时,几乎发生着与昨天同样发生过的事情,这一周几乎是上一周的翻版或拷贝。
朱荔娅一周工作三天,为一座区属郊野公园做景观园艺。在周末,他们出去吃早茶,去教会作礼拜,其余时间都是在家里看电视。他们很少去比港岛更远的地方,除了每年去两次深圳或广州溜达一圈。
她在中学里的同学们也都是一样,没有更大的野心,没有更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女孩子们,她只会听到她们谈论电影里面的男明星们,还有最时髦的婚纱款式。她很想问她们,将怎样摆脱平淡的郊区生活,可她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并且怀疑是不是能得到,应该有的共鸣与回应。
当她进入钢琴夜校之后,在古典与现代的优美旋律中,她又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甚至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世界。
有过好几次这样的经历,在宗教或世俗的节日里,她应聘担任晚会或舞会的钢琴伴奏,她很想知道,在那些盛装出席的宾客们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最想要的答案应该是,一个期待王子出现的灰姑娘。
每当圣诞节全家聚会的时候,她回家后,总是陷进一片疑问的沼泽地里。周围的表情,总是由惊奇逐渐被失望所取代。
她的爷爷奶奶,无法理解为什么她还没有上电视,小姨妈想知道,为什么她还没有和云迪交上朋友。她不是出国了吗?她不是可以弹钢琴吗?她为什么没有钱呢?
还有一些更具实际分量的问题,连黛蓝儿自己也没有正确的答案。
她为什么不认识更多的名人呢?为什么她还住在一个鞋盒般的、没有中央空调的小房间里呢?为什么她的衣服上总是有个小洞呢?
每次回家的路上,这样一些问题,就像是在学校里留的作业,总是在她的眼前转来转去。那些所谓横向思维的考题,设计得很愚蠢,回答了就更愚蠢。所以最后她只好止步不前,不再回家就是了。
她用指尖,轻轻地按在眼睛上。也许这样,眼泪可以被眼底吸回去。
从一开始,来多伦多留学,也许就不是一个好主意。也许她应该留在香港北部的那个小镇。聊聊明星,谈谈婚纱,而不是念什么申请工签的注意事项。吃吃早茶,去去教会,而不是天天奔忙在地铁线上。
生活,原本可以不是这个样子。或者说,生活,原本可能就是那个样子。
到头了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