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48350
阅读:189
发表:2025/2/21
14章 家庭,军事,历史 小说
《史家绝唱》第9章
推荐
1-2
…
8
9
10
…
14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所以神明和祖先是一定要祭拜的,当然要选一个好日子。你这次在家休息很长时间吗?那就好,有一件事我要和你商量一下。你也是知道的,我们史家是有族规的,养男不养女啊。现在你的琳儿大了,应该是让她到别的人家去了。瑛儿吗,还可以等上两三年,不过也应该趁你在家的时候定下来。因为你一走可能就是几年。”
“爷爷,在这件事情上我不同意你的做法,小妹没接回来我已经感到内疚了,现在又要将我的女儿送出去,我是不会同意的。”
“这不是我的做法,这是祖宗定下的族规。”老太爷脸色沉了下来,“我们史家能保持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按了祖上的规矩行事。现在我们史家虽然还算兴盛,但我隐约感觉到了不安哪。一来是你这次受伤,让全家人惊吓了一场;二来是你至今未能有一个儿子,史家不能没有传承之人啊。我想这可能是我们没有将琳儿和瑛儿送出去而造成的。爷爷我也不是心狠之人,也知道儿女情长啊,可你的两个姑姑都在三岁就送出去了,这都是为了史家能延续下去啊。如果因为你留下这两个丫头,而使史家没有传承之人,或使史家衰败没落,那你我都无颜去面见列祖列宗了。”
“爷爷,我们不能将史家的命运寄托在牺牲史家的女儿们的身上。”史成杰沉默了好一阵,沉重地对老太爷说,“她们也是我们史家的血肉,身上同样流着史家的血脉。现在已经是民国了,外面已经有许多女人在做大事,她们和男人一样读书受教育,政府各个部门都有女人在做事,甚至军队里都有许多女人。因此我们不能为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就让史家的女孩子们从小就离开我们,无法享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她们既然在史家出生了,就有权利在史家生存下去,她们同样是史家人,应该和男孩子同样接受教育,她们长大后如果有出息,同样是史家的荣耀。因此,我希望爷爷能接受我的建议,再也不要执行这样的规矩了,史家应该和时代一起进步,该抛弃的东西一定要抛弃。”
“哎,杰儿啊,你想得太简单了。”老太爷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这不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也不仅仅只是一个规矩,这是上天给我们史家祖先的启示啊。爷爷我不能背弃,史家的任何一个后人都不能背弃啊。谁要是背弃这个启示,谁就有可能遭到上天的惩罚。我要是废除了这个传统,我就不配在史镇立足,就无法对史镇的史氏家族交代啊。因此,杰儿,不管你成为了什么人,你都必须遵守史氏家族的族规啊。”
“爷爷,你信守祖先的传统,把希望寄托在遵守祖训上,这我能理解,但不赞同。我们有时候太遵守祖训了,祖先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一些规矩,它不一定适合于我们现在。西方人崇尚科技,信仰自由和平等的现代文明,所以他们强大了。我们的清朝倒是遵守祖先的规矩,却灭亡了。对一个家族来说也是如此,必须推陈出新,适应时代,才能永远昌盛。”
“杰儿啊,你在外面接触了许多人和事,受了新事物的影响,我不想和你争论那些太遥远的事情。可我们现在是在史镇,史镇有史镇的习俗和传统,生活在史镇就必须遵守史镇的习俗,也许将来有一天我死了,许多东西都要改变了,那就由你们去变了。但只要我活一天,我就要维护史镇的传统,请杰儿不要为难爷爷。”
史成杰感觉到了爷爷的固执,以及他对自己信仰的坚定和忠诚。但史成杰也决不能让自己的女儿重复史氏家族女儿们的悲剧。他必须让自己的女儿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改变史镇就从这件事开始。然而自己又不能不给爷爷留有余地,这就和打仗一样必须讲究战术。他想了好一阵说:“如果爷爷坚持要让琳儿和瑛儿离开史家的话,那我只有将她们送到江阳或者省城读书去。送到别的人家去,我决不同意。”
“好吧,那就按你说的去做吧。你离开家的时候就把琳儿带到外面去吧。”史老太爷无可奈何地说着。他知道这个孙子在开始按自己的意愿去办事,他已经不完全属于史镇这个地方了,他有了自己的意志和信念,他和那些革命党人一样在否定古老的传统,他不会和自己一样尊崇祖上的荣耀。现在的年轻人都在抛弃祖宗,你不让他们出去吧,又没有出息,没有前途,让他们出去了吧,又尽拿一些什么新的思想啊来推翻祖宗的家训。唉,等我死了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爷孙俩陷入了沉默,都在为刚才争论而感到不愉快。
过了好一会,还是史成杰开口打破这尴尬的沉寂的场面,他不想因此事而和爷爷闹翻,他知道在现在这个时候,想在史镇推广一些新生事物必然要得到爷爷的支持,至少不能让他反对。他对爷爷说:“爷爷,我这次回家可能要休养很长一段时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了解一下我们家及整个史镇的状况。这么多年我南征北战,反而对家乡陌生了,这不正常。也许我还能为家乡做些事情呢。”
“这个想法很好,我赞成。看来杰儿是越来越成熟了。是的,你的目光应该放远些,打仗毕竟不是一辈子的事,天下总有安定的一天,到那时刀枪入库,放马南山,就要安邦治国了。因此杰儿要做到能文能武啊,你最终的目标是要弃武从文啊。”
“这么说爷爷是希望我退出军界了?”
“是的,不过不是现在。现在是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当是带兵之将领,这时的文人就难有作为了。你舅舅算是智谋之人,曾跟随李烈钧在军中征战,后从日本归来再未在军中任职。此乱世之时,未有兵权,也就不能成大器也。不然凭他在国民党中的资历,何止落得一个幕僚的身份。你虽是一旅之长,但双阳县谁不敬我史家三分哪。我只是希望你更进一步,到时天下初定,你便可加官封侯,光耀我史氏门庭。”
“我怕是要辜负爷爷的期望了。”
“杰儿啊,有些话我本不想说,今天既然说到了这里,我就说说拙见,供你参考了。按说你是黄埔四期,北伐立过大功的人,智谋和勇气又均不输于你的校友。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只位居旅长之位,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这都是你过于依赖你舅舅的缘故啊。当然你出道之时,多亏得到了你舅舅的提携。但你舅舅过于忠厚,有些书生意气,他不该先随桂李,后从冯阎反蒋啊。现在他虽然成了蒋的幕僚,可位居高官却难揽大权啊。不管怎么说,他在国民党内算得上是一位有资历的人,蒋委员长自然觉得可以利用他了。可你不同了,你是蒋的学生,你跟着舅舅反对他,他自然记恨你,你也就自然不能成为他的亲信了。这是你走错的一步棋啊。俗话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因此你不能再走错了。你必须逐步摆脱你舅舅的影响,取得蒋委员长的信任,这样才有出头之日啊。官场之上,既要讲亲情,讲忠诚,更要讲权谋啊,不然你是很难立足于官场之上的。我希望你能读一读二十四史,从中体察为官之道啊。当然我不是要你背叛你的舅舅,只是觉得你现在该另立门户,不可以永远处在他的门庭之下。”
史成杰暗暗地感到惊讶,这个从小教授自己诗文和孔孟之道的爷爷,却是如此深谙官场之道,如此深藏不露,富有城府,自己远不如他也。看得出爷爷是很迷恋权力的,说是回家隐居,但他依然不甘,依然关注政坛风云,关注自己的孙子啊。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史镇这个狭小的天地中压抑着自己,七十多岁了,他还希望孙子能出人头地。可他哪里想得到,自己的孙子已经辞官回家,已经是一位平民,一个闲人了。如果现在告诉他,那他将是怎样的失望啊。可现在不告诉他,迟早有一天他会知道的,那时又该如何应付呢?史成杰变得忧虑起来了。
“杰儿,我说得不对吗?你在想什么呢?”老太爷见史成杰沉默不语,便问道。
“哦,不。刚才爷爷的话让我感到惭愧。我可能真的不能如爷爷所愿,要辜负爷爷了。”史成杰忙掩饰地回答说。
“爷爷只是说说而已,关键的是你自己要好好把握。官场风云变幻,你要多多留心哪。爷爷是一个赋闲在家的老朽,对外面的事不太了解。可爷爷也为官多年,也知道一些为官之道。现在虽然改朝换代了,但其中的规则还会延续下来。总的来说,我对你还是满意的,你还年轻,还有荣升的机会。只是你文弟让我有点失望。你们兄弟我都教过,他的天赋应该不在你之下,可他不求功名,学什么地质,涉足于山水之间,这不是浪费自己的才智吗?前不久我让他回家成亲,他和我大吵起来。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岂能儿戏。这婚事是早就定了的,春香是你奶奶家远房侄子的女儿,也是大家闺秀。要是退亲,我史家还能在双阳守信吗。好好一个后生,竟如此不知礼仪孝道,真有负我望啊。”老太爷说完,长嘘一声,显示出恼怒和失望。
“爷爷不要生他的气。文弟在外求学,其实已经小有成就了,在南京地质界已经展露头角。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追求。我们不能过多地干涉他的事情,我看他将来会干出一番事业出来的。”
“他能干出什么事情来?我送他出去,是让他学而优则仕,去求取仕途,光耀我史氏门庭。研究那些石头能搞出什么名堂出来。”
“仕途固然能光耀门庭,但如果能在学术上取得成就,那可是造福国家造福人类的大事,同样也能光耀我们史家门庭啊。西方许多科学家,从来没有当过什么官,却也能名扬青史。我看我们是不是有点过于看重‘学而优则仕’了。”
“你就不要为他辩解了。你这个做哥哥的也要关心一下你的弟弟,你可是长兄当父啊,你不能对他太宽松了,要对他严厉一点。他在外面,我很难管着他,你和他见面的机会更多些,要经常说说他,让他改邪归正,他现在还年轻,还来得及,不然真辜负了爷爷的一番心血啊。”
“好吧,我要是见到他,一定好好劝劝他,把爷爷的意思告诉他。”史成杰知道和爷爷再争论下去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因此只能敷衍地应和着。
爷孙俩又说了一会儿话,但总有些话不投机。两人都尽量避免发生争执,他们要维护彼此之间的表面上的平和。再谈下去两人都觉得沉闷和尴尬,于是史成杰起身告辞,史老太爷也未再作挽留,两人的第一次长谈在心照不宣中结束了。史成杰走出爷爷的书房后,长出了一口气,妻子说得不错,长期在家可能有许多麻烦的事,看来自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四
过了几天后,史成杰和妻子吴清玉带上两个女儿一起,到吴镇去看大舅妈与其他的几位舅舅。这时外公已经不在了,几年前年近九十的外公无疾而终,然而吴家依然维持着一个大家庭,没有分家。到了吴家,几位舅舅自然热情地招待着这个外甥。大舅妈依然保持原有的习惯,不到厅堂见客人,史成杰在见过了几位舅舅后,便和吴清玉一起到内房拜见大舅妈。几年不见,大舅妈已经显得苍老了许多,但依然是那么平和温顺。她拉着史成杰的手,详细地询问史成杰的伤势,在得知史成杰的伤势完全恢复了以后,她才放心了,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之后,她又询问史成杰,大舅舅在外面可好,表弟吴静远已经长得很高了吧。史成杰一一向大舅妈详细讲述着,还转达了大舅舅对她的问候,要她在家里多保重,年纪大了不要做什么事,可多请几个佣人服侍。大舅妈依旧平静地说:“我在家没有什么,只要他在外面平安,静远能顺利成长,我也就知足了。”又说了一会儿话,大舅妈对史成杰说:“杰儿,你到外面舅舅们那里去坐吧,我和清玉说会话,她也很久没来吴镇了。我们娘儿俩啊好好唠唠。”史成杰应承着,又回到了大厅。
来到客厅只剩下二舅一人在厅堂上,三舅四舅都离开了。史成杰问二舅,
三舅、四舅还有正邦表哥到哪里去了。二舅说,他们都忙啊,商行里都有很多事。今天是你来了,不然我也不会在家,那两个厂还要我照看呢。史成杰一时愣了,什么商行?什么工厂?二舅说,哦,你可能不知道,前些年,我们不是和你一起随你大舅到外面去,本想混个一官半职的,搞个差事干干,
“爷爷,在这件事情上我不同意你的做法,小妹没接回来我已经感到内疚了,现在又要将我的女儿送出去,我是不会同意的。”
“这不是我的做法,这是祖宗定下的族规。”老太爷脸色沉了下来,“我们史家能保持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按了祖上的规矩行事。现在我们史家虽然还算兴盛,但我隐约感觉到了不安哪。一来是你这次受伤,让全家人惊吓了一场;二来是你至今未能有一个儿子,史家不能没有传承之人啊。我想这可能是我们没有将琳儿和瑛儿送出去而造成的。爷爷我也不是心狠之人,也知道儿女情长啊,可你的两个姑姑都在三岁就送出去了,这都是为了史家能延续下去啊。如果因为你留下这两个丫头,而使史家没有传承之人,或使史家衰败没落,那你我都无颜去面见列祖列宗了。”
“爷爷,我们不能将史家的命运寄托在牺牲史家的女儿们的身上。”史成杰沉默了好一阵,沉重地对老太爷说,“她们也是我们史家的血肉,身上同样流着史家的血脉。现在已经是民国了,外面已经有许多女人在做大事,她们和男人一样读书受教育,政府各个部门都有女人在做事,甚至军队里都有许多女人。因此我们不能为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就让史家的女孩子们从小就离开我们,无法享受家庭的温暖和亲情。她们既然在史家出生了,就有权利在史家生存下去,她们同样是史家人,应该和男孩子同样接受教育,她们长大后如果有出息,同样是史家的荣耀。因此,我希望爷爷能接受我的建议,再也不要执行这样的规矩了,史家应该和时代一起进步,该抛弃的东西一定要抛弃。”
“哎,杰儿啊,你想得太简单了。”老太爷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这不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也不仅仅只是一个规矩,这是上天给我们史家祖先的启示啊。爷爷我不能背弃,史家的任何一个后人都不能背弃啊。谁要是背弃这个启示,谁就有可能遭到上天的惩罚。我要是废除了这个传统,我就不配在史镇立足,就无法对史镇的史氏家族交代啊。因此,杰儿,不管你成为了什么人,你都必须遵守史氏家族的族规啊。”
“爷爷,你信守祖先的传统,把希望寄托在遵守祖训上,这我能理解,但不赞同。我们有时候太遵守祖训了,祖先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一些规矩,它不一定适合于我们现在。西方人崇尚科技,信仰自由和平等的现代文明,所以他们强大了。我们的清朝倒是遵守祖先的规矩,却灭亡了。对一个家族来说也是如此,必须推陈出新,适应时代,才能永远昌盛。”
“杰儿啊,你在外面接触了许多人和事,受了新事物的影响,我不想和你争论那些太遥远的事情。可我们现在是在史镇,史镇有史镇的习俗和传统,生活在史镇就必须遵守史镇的习俗,也许将来有一天我死了,许多东西都要改变了,那就由你们去变了。但只要我活一天,我就要维护史镇的传统,请杰儿不要为难爷爷。”
史成杰感觉到了爷爷的固执,以及他对自己信仰的坚定和忠诚。但史成杰也决不能让自己的女儿重复史氏家族女儿们的悲剧。他必须让自己的女儿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改变史镇就从这件事开始。然而自己又不能不给爷爷留有余地,这就和打仗一样必须讲究战术。他想了好一阵说:“如果爷爷坚持要让琳儿和瑛儿离开史家的话,那我只有将她们送到江阳或者省城读书去。送到别的人家去,我决不同意。”
“好吧,那就按你说的去做吧。你离开家的时候就把琳儿带到外面去吧。”史老太爷无可奈何地说着。他知道这个孙子在开始按自己的意愿去办事,他已经不完全属于史镇这个地方了,他有了自己的意志和信念,他和那些革命党人一样在否定古老的传统,他不会和自己一样尊崇祖上的荣耀。现在的年轻人都在抛弃祖宗,你不让他们出去吧,又没有出息,没有前途,让他们出去了吧,又尽拿一些什么新的思想啊来推翻祖宗的家训。唉,等我死了还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爷孙俩陷入了沉默,都在为刚才争论而感到不愉快。
过了好一会,还是史成杰开口打破这尴尬的沉寂的场面,他不想因此事而和爷爷闹翻,他知道在现在这个时候,想在史镇推广一些新生事物必然要得到爷爷的支持,至少不能让他反对。他对爷爷说:“爷爷,我这次回家可能要休养很长一段时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了解一下我们家及整个史镇的状况。这么多年我南征北战,反而对家乡陌生了,这不正常。也许我还能为家乡做些事情呢。”
“这个想法很好,我赞成。看来杰儿是越来越成熟了。是的,你的目光应该放远些,打仗毕竟不是一辈子的事,天下总有安定的一天,到那时刀枪入库,放马南山,就要安邦治国了。因此杰儿要做到能文能武啊,你最终的目标是要弃武从文啊。”
“这么说爷爷是希望我退出军界了?”
“是的,不过不是现在。现在是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当是带兵之将领,这时的文人就难有作为了。你舅舅算是智谋之人,曾跟随李烈钧在军中征战,后从日本归来再未在军中任职。此乱世之时,未有兵权,也就不能成大器也。不然凭他在国民党中的资历,何止落得一个幕僚的身份。你虽是一旅之长,但双阳县谁不敬我史家三分哪。我只是希望你更进一步,到时天下初定,你便可加官封侯,光耀我史氏门庭。”
“我怕是要辜负爷爷的期望了。”
“杰儿啊,有些话我本不想说,今天既然说到了这里,我就说说拙见,供你参考了。按说你是黄埔四期,北伐立过大功的人,智谋和勇气又均不输于你的校友。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只位居旅长之位,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这都是你过于依赖你舅舅的缘故啊。当然你出道之时,多亏得到了你舅舅的提携。但你舅舅过于忠厚,有些书生意气,他不该先随桂李,后从冯阎反蒋啊。现在他虽然成了蒋的幕僚,可位居高官却难揽大权啊。不管怎么说,他在国民党内算得上是一位有资历的人,蒋委员长自然觉得可以利用他了。可你不同了,你是蒋的学生,你跟着舅舅反对他,他自然记恨你,你也就自然不能成为他的亲信了。这是你走错的一步棋啊。俗话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因此你不能再走错了。你必须逐步摆脱你舅舅的影响,取得蒋委员长的信任,这样才有出头之日啊。官场之上,既要讲亲情,讲忠诚,更要讲权谋啊,不然你是很难立足于官场之上的。我希望你能读一读二十四史,从中体察为官之道啊。当然我不是要你背叛你的舅舅,只是觉得你现在该另立门户,不可以永远处在他的门庭之下。”
史成杰暗暗地感到惊讶,这个从小教授自己诗文和孔孟之道的爷爷,却是如此深谙官场之道,如此深藏不露,富有城府,自己远不如他也。看得出爷爷是很迷恋权力的,说是回家隐居,但他依然不甘,依然关注政坛风云,关注自己的孙子啊。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史镇这个狭小的天地中压抑着自己,七十多岁了,他还希望孙子能出人头地。可他哪里想得到,自己的孙子已经辞官回家,已经是一位平民,一个闲人了。如果现在告诉他,那他将是怎样的失望啊。可现在不告诉他,迟早有一天他会知道的,那时又该如何应付呢?史成杰变得忧虑起来了。
“杰儿,我说得不对吗?你在想什么呢?”老太爷见史成杰沉默不语,便问道。
“哦,不。刚才爷爷的话让我感到惭愧。我可能真的不能如爷爷所愿,要辜负爷爷了。”史成杰忙掩饰地回答说。
“爷爷只是说说而已,关键的是你自己要好好把握。官场风云变幻,你要多多留心哪。爷爷是一个赋闲在家的老朽,对外面的事不太了解。可爷爷也为官多年,也知道一些为官之道。现在虽然改朝换代了,但其中的规则还会延续下来。总的来说,我对你还是满意的,你还年轻,还有荣升的机会。只是你文弟让我有点失望。你们兄弟我都教过,他的天赋应该不在你之下,可他不求功名,学什么地质,涉足于山水之间,这不是浪费自己的才智吗?前不久我让他回家成亲,他和我大吵起来。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岂能儿戏。这婚事是早就定了的,春香是你奶奶家远房侄子的女儿,也是大家闺秀。要是退亲,我史家还能在双阳守信吗。好好一个后生,竟如此不知礼仪孝道,真有负我望啊。”老太爷说完,长嘘一声,显示出恼怒和失望。
“爷爷不要生他的气。文弟在外求学,其实已经小有成就了,在南京地质界已经展露头角。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追求。我们不能过多地干涉他的事情,我看他将来会干出一番事业出来的。”
“他能干出什么事情来?我送他出去,是让他学而优则仕,去求取仕途,光耀我史氏门庭。研究那些石头能搞出什么名堂出来。”
“仕途固然能光耀门庭,但如果能在学术上取得成就,那可是造福国家造福人类的大事,同样也能光耀我们史家门庭啊。西方许多科学家,从来没有当过什么官,却也能名扬青史。我看我们是不是有点过于看重‘学而优则仕’了。”
“你就不要为他辩解了。你这个做哥哥的也要关心一下你的弟弟,你可是长兄当父啊,你不能对他太宽松了,要对他严厉一点。他在外面,我很难管着他,你和他见面的机会更多些,要经常说说他,让他改邪归正,他现在还年轻,还来得及,不然真辜负了爷爷的一番心血啊。”
“好吧,我要是见到他,一定好好劝劝他,把爷爷的意思告诉他。”史成杰知道和爷爷再争论下去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因此只能敷衍地应和着。
爷孙俩又说了一会儿话,但总有些话不投机。两人都尽量避免发生争执,他们要维护彼此之间的表面上的平和。再谈下去两人都觉得沉闷和尴尬,于是史成杰起身告辞,史老太爷也未再作挽留,两人的第一次长谈在心照不宣中结束了。史成杰走出爷爷的书房后,长出了一口气,妻子说得不错,长期在家可能有许多麻烦的事,看来自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四
过了几天后,史成杰和妻子吴清玉带上两个女儿一起,到吴镇去看大舅妈与其他的几位舅舅。这时外公已经不在了,几年前年近九十的外公无疾而终,然而吴家依然维持着一个大家庭,没有分家。到了吴家,几位舅舅自然热情地招待着这个外甥。大舅妈依然保持原有的习惯,不到厅堂见客人,史成杰在见过了几位舅舅后,便和吴清玉一起到内房拜见大舅妈。几年不见,大舅妈已经显得苍老了许多,但依然是那么平和温顺。她拉着史成杰的手,详细地询问史成杰的伤势,在得知史成杰的伤势完全恢复了以后,她才放心了,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之后,她又询问史成杰,大舅舅在外面可好,表弟吴静远已经长得很高了吧。史成杰一一向大舅妈详细讲述着,还转达了大舅舅对她的问候,要她在家里多保重,年纪大了不要做什么事,可多请几个佣人服侍。大舅妈依旧平静地说:“我在家没有什么,只要他在外面平安,静远能顺利成长,我也就知足了。”又说了一会儿话,大舅妈对史成杰说:“杰儿,你到外面舅舅们那里去坐吧,我和清玉说会话,她也很久没来吴镇了。我们娘儿俩啊好好唠唠。”史成杰应承着,又回到了大厅。
来到客厅只剩下二舅一人在厅堂上,三舅四舅都离开了。史成杰问二舅,
三舅、四舅还有正邦表哥到哪里去了。二舅说,他们都忙啊,商行里都有很多事。今天是你来了,不然我也不会在家,那两个厂还要我照看呢。史成杰一时愣了,什么商行?什么工厂?二舅说,哦,你可能不知道,前些年,我们不是和你一起随你大舅到外面去,本想混个一官半职的,搞个差事干干,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