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48350
阅读:189
发表:2025/2/21
14章 家庭,军事,历史 小说
《史家绝唱》第9章
推荐
1-2
…
8
9
10
…
14
全部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可我们不像你似的,适应不了,不是那块料。这不,差事没寻着,却见识了江浙等地方的繁华,于是我和你三舅四舅到人家镇上城里去转了几圈,发现江浙人生意工厂搞得真是好啊,我们当官这个差事干不了,也可以回家做做生意啊。这样我们就回来了,和你外公一说,能不能将家里的钱拿一部分出来,也搞几个商行试试。你外公说,钱是留给你们的,你们做主吧,不过要经过老大同意。我们回家前已经问过了你大舅,你大舅也不反对,只是要我们一步步来,不要一下子投得太多,有了经验之后再发展。就这样,我们干起来了,现在生意做得挺顺当。我们开了“兴发”“大盛”两个商行,经营布匹、大米、五金、杂货等,又建了“宏昌钮扣厂”,“顺财机米厂”,新近又收购了“永利”渔行。另外,还在县城设了一个商行,你正邦表哥在那里经营照看。史成杰对二舅说的非常感兴趣,便问,这都是我们吴家一家办起来的吗?二舅回答说,开始是我们一家,后来我们邀请了吴镇的另外几个大户人家入股,生意就更加好做了。史成杰要二舅带他到舅舅们的商行和工厂去看看,二舅满口答应,
于是两人一起往吴镇街上走去。
吴镇本来就比史镇繁荣,现在更是不可比较了。史镇依旧保持着它沉稳和静止,多少年都不会有什么变化,而吴镇这几年的变化特别快。这里当然比不上江阳和省城,更比不上江浙那些富商之地,但充满着生机。舅舅们的商行也只是初具规模,所谓机米厂,只是一台柴油发电机和碾米机,钮扣厂也只是几辆脚踩的钮扣车床,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见过大世面的史成杰自然不会像吴镇人那样觉得稀奇。然而他依然感到兴奋,他觉得现代文明的光辉已经照射到了吴镇,他们开始使用机器了,他们的商行也不再像那些古老的店铺。开拓者总是可贵的,他在心里把舅舅们当作开拓者,这个开始是了不起的,会慢慢地改变着吴镇人的生活习俗和思维习惯。二舅向他介绍说,这台柴油碾米机刚从上海买来的时候,引来了十里八乡的人来围观,人们感到非常好奇,谷子从上面的大斗里倒进去,下面怎么就出来了米和糠呢?有一个好奇之人,非要弄个明白,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他把手伸进了那大斗,想摸出个究竟来,结果出大事了,他的五个手指齐刷刷地给剪掉了。从此,机米厂再也不让人围观了。于是有了各种传言,有的说吴家的碾米机是个怪物,里面有个东西,牙齿非常厉害,把谷子咬破,然后把米糠分开,人是不能走近的,一靠近就会把人的手给咬断。还有的说,吴家的碾米机是个宝贝,只要开动,就能把谷变成米,还能把米变成饭。还有的说,这是西洋人造的东西,不但可以碾米,还可以织布纺棉花,还可以载着人到处跑。史成杰听完舅舅的叙说,心情有些感触,既感到欣慰又觉得有些可悲,欣慰的是吴镇人终于知道使用机器了,可悲的是在整个双阳县使用这种机器的人少得可怜。他到过很多地方,除了一些大城市和江浙等沿海的地区,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像史镇一样,重复着农耕时代的手工劳动,而占领东三省的日本人已经工业化了。以他职业军人的预感,日本人绝不只满足于东三省,中日之间将有一战,那将是生死一战,中国以这样的国力又如何抵挡呢。
史成杰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舅舅们生意的情况,特地留下来住了两天。在这两天里,他整天待在商行内,对进货渠道、销售方向以及收入和利润都一一了解得清清楚楚。现在他明白了,舅舅们几乎垄断了吴镇的及方圆四五十里的市场,然而这个市场非常有限,村民们都还只能自给自足,没有更多的钱来购买东西,舅舅们的发展空间已经受到了限制。于是在离开吴镇前一天的晚上,他将自己的感觉告诉了舅舅们。他说,各位舅舅,我对经商只是一个门外汉,没经过商也不懂得经商,但我觉得你们必须看得更远些。从近期来看,在吴镇乃至双阳县都没有人能动摇你们的地位,但你们的实力比起外省的富商来说还是非常小的,更不要说是国外的资本家了。不管是国外的还是省外的,他们迟早是要到江右来的,双阳也自然避免不了。因此你们必须扩大规模,走出吴镇。你们可以先到双阳县城建立分行,然后再进入江阳市或者省城洪城。你们的工厂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工厂,还要多购进机器,你们看过江浙的纺织厂吗?那机器是一排排的,那才算得上工厂啊。
舅舅们听了点点头。二舅说,外甥说得是不错,可增加机器一来要钱,二来呢,吴镇销售不了那么多的米,现在周围的村庄都还是牛拉碾碾米或舂米,根本不来我的机米厂。史成杰说,我刚才说了,你们不能只盯着吴镇及周边这个范围之内,你的机器多了,成本就会下降,米自然就会便宜了,人家也慢慢地会到你这里来买了。你可以在下面收上谷子,将谷子机成米,再往城里的米店卖,这个生意做起来肯定不小啊。吴镇是个好地方,往北有江阳,往南有省城洪城,都是水路,方便得很哪,你们真该好好考虑啊。二舅哈哈一笑,没想到成杰外甥还真有做生意的头脑,唉,可惜了,你要不是当将军,就和我们一起干,我们请你来当老板,那肯定会发的。史成杰也哈哈一笑说,见笑了,我只是说说而已,真要干肯定不如舅舅们。不过还真说不定哪一天我会来加入你们的商行,到时舅舅们可不要拒绝哦。舅舅们说,那好啊,军队里少了个将军,我这里多了个老板。不过你还是先当你的将军,一来可以保护我们,二来吗,等我们的生意做得更大才能好请你来啊,现在这个样子,请你来不是屈才了吗?史成杰和舅舅说说笑笑,心情特别愉快,不知不觉到了深夜,大家才回房休息去了。
史成杰回到了史镇后,特地去见了爷爷,将自己在史镇看到的一切向爷爷叙说了。本以为爷爷会感兴趣的,哪知爷爷却不以为然。
“哼,我早就听说了。”史老太爷听后,不屑一顾地说,“双阳人没见过这些东西,觉得新鲜好奇,我在湖北为官的时候,就到过张之洞办的汉阳钢厂,吴家的那些东西算什么啊。真是可惜啊,吴家几世名门将毁于一旦哪。”
“爷爷的话我不明白。”
“李鸿章张之洞开办洋务未能挽救大清,吴家想靠这么几台破机器发财,也是可笑之极啊。吴家虽不如我史家历史悠久,但也已是几代官吏世家,现在居然走经商之道,真是可惜啊。自古无商不奸,吴家这不是自毁名门吗?经商者,必求其利也;追其利,必不能正其心也;心不正,则失其信也;失其信,则不能为仁义也。当年你父亲不听我言,非要涉足于经商之事,终不能全其身,避其祸,我史家几百年的名誉几乎毁于一旦,此教训不可不深哪。吴家子弟热衷于商海,将来可能很难善其终也。我不是要咒吴家,只是为其可惜矣。”
史成杰无奈地笑了一下,他本想为吴家辩解几句,但他想了一下,还是将想说的话压了下来。他知道爷爷轻视商贾之人的思想已深入到了他的骨髓,根深蒂固,谁也无法改变,没有必要和他争论了。他都后悔将自己在吴家看到的一切告诉爷爷,在爷爷的内心深处只有读书及求取仕途才是正道。因此在爷爷说完后,他无声地离开了。
五
过了几天,史成杰向爷爷和母亲正式提出来要去看看史家的田地和山林,史老太爷和吴太太都很赞同,也很高兴,他们觉得是应该让史家的长孙了解史家家业的时候了。只有知道了史家的家业,才会珍惜祖上留下的这份家产,才会肩负起史家子孙的责任,使史家兴旺发达,永不衰败。史老太爷对史成仁说,看到了吧,你哥哥才是史家的子孙呢,他十六岁离开史镇到外面求学,后来又带兵征战,每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忙,没有时间了解我们史家的家业。这次也是受伤在家休养,时间稍显充裕,便要了解我们史家的家业,你没有离开过史镇,对我们的家产知道多少?我留你在家,就是要让你帮助你母亲调理家业,可你呢?二十好几岁的人了,还整天浑浑噩噩,真让我失望。我看你也跟你哥哥一起去,好好向你哥哥学学。将来这份家业还要靠你来经营呢,懂吗?史成仁红着脸点点头,然后低下头不作声。
一切准备就绪。吴太太叫管家史忠实带上几个家仆,领着史成杰兄弟俩,开始了对史家田地和山林的巡视。吴太太要自己的大儿子坐轿子,一来是史成杰的脚伤刚刚好,二来要显示史成杰的官大人身份。史成杰不同意,他觉得没有必要,走路更舒服些。吴太太说,那哪行?史家的田地和山林多得很,要走很长的路,说实在的,我嫁到史家三十多年,都没全部走过,我都是靠管家史忠实来处理。你脚伤刚好,怎么能走那么多的路。再说乡村的路不好走,不坐轿子怎么行?史成杰说,娘,你忘了我是干什么的?我是军人,我当兵打仗八九年了,什么样的路没走过。我还是走走,这样对脚伤可能恢复得更快些。我是不会坐轿子的。吴太太没办法,只好由儿子去了。但她再三叮嘱史忠实一路上要好生照顾大少爷,一天不能走太多的路,走累了要及时歇息,每到一个村庄,都要事先派人打招呼,每个村庄上的大户人家都要好生招待大少爷,不得怠慢。史忠实一一答应,并告诉吴太太放心好了,一定会照顾好大少爷的。
史成杰从来就不知道自己家到底有多少田地和山林,也不知道自己家的田地在哪里。当史忠实指着那一垄垄的稻田和一丘丘的山地时,他都有些惊讶:“那么多都是我们家的?”
“对,全都是。这还只是附近的,方圆二十里,哪个垄里没有我们史家的田,哪个坡上没有我们家的地呀。”史忠实自豪而又高兴地回答着,似乎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似的。
史成杰停下来望着那些随着丘陵此起彼伏的田和地时,内心也感觉非常轻松愉快。风中夹杂着泥土和稻谷的芳香阵阵吹来,让他倍感亲切。多少年来,自己没有很好地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家乡,没有体验家乡的风情和富饶。这里的土地使他觉得更加丰富而有神韵,他到过那么多地方,见过北方苍茫的平原,那里太单调而没有变化。也见过许多崇山峻岭,那里又太刚强而少了些柔和,而这里曲折起伏,柔中有刚。也许正是这样的土地养育了这样的乡民,他们能承受着生活的沉重,却没有暴力的倾向,多少年来能够平安无事地相处下去。
“那我们家总共有多少田和地?还有多少山林?”史成杰边望边问。“田有二百来亩,地有一百五十多亩,另外还有八九座山丘。”
“这么多田地都是怎么管理的?”史成杰问道。
“史镇附近的那些肥沃的田地,由我们家自己请的长工和雇工种,稍远一些的和那些差一些的就租给史镇和附近村庄的农家,比较远的就委托当地村庄的乡绅代管,我们每年收租子就行了。”
“委托人代管能行吗?”
“这是你母亲吴太太的主意。在这之前,确实难管,自己雇人种肯定是不行的,只有租给人家,可那些租户却以各种理由少交或拖交租子,什么风雨不顺哪、旱灾水涝啦、虫灾蝗害啊,有些年份我们跑断了脚也收不全租子。没办法,史家只好将一些偏远的确实难管理的田地作贱卖了。吴太太来了知道这个情况后,她自己亲自到各个地方转了一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请当地和史家世代相交的乡绅、亲戚和好友代为管理,从中抽一部分租子给那些乡绅们,但要那些乡绅保证及时收上租子。并且要那些租户们与史家签个契约,不管天气和虫害,租户必须按契约交租子,如果确因年成不好,当年交不出租子的,则按三分利滚利,次年再交。不签这个契约的,是不能租史家的田地的,不按契约交租子的,也不能租种史家的田地。吴太太还和所有的乡绅及大户人家达成了一致,统一契约规矩,不按这个规矩签约的,大家都不要将田地租给他们。这样一来,史家的田地就管理得井井有条,我们这些收租子的也轻松多了,现在史家的田地越来越多了,再远的田地也有办法管了。吴太太的做法得到了所有的大户人家赞同,大家都纷纷仿效,这已经成了我们史镇这一带的模式了。后来,史镇史氏宗族的族田都交给我们史家来管理了。”
“这样管理是好,但也会激起民变。难道没有人因交不起租子而闹事的吗?”
“有是有,那都是一些极少数的亡命之徒,翻不起大浪。凭我们史老太爷的德高望重,凭吴太太的能力,还有大少爷的将军威名,谁还能翻得起大浪?”
“你刚才说的族田是怎么回事?”
“族田就是史氏家族共有的田产,它属于整个史镇的史姓家族公有,也就是公田。公田主要是大户人家捐赠,我们史家就捐了不少田地;再有就是那些违反了史氏家族的族规家法的史姓子弟,按族规将其田产收为公田;还有一些就是史姓家族中那些无子嗣承续之人,他们在世时,是由族下人护理,死后他名下的家产均要收为公田。”
“公田给谁种呢?收入又归谁所有呢?”
“公田以前归镇上史姓家族的族长代为管理,有些田是史姓男子出义工共同耕种,有些则出租给家贫的史姓子弟,租子比其他的要低些。后来,史忠良族长将这些公田也交给了吴太太代为管理,吴太太也依照史家的田地来办,现在公田的收成也比原来高多了。公田的收入归所有史姓人公有,主要用来祭祀祖先以及一些大型的庆典活动,还有筑路修桥,灾年赈济,修缮祠堂,续修家谱以及资助那些贫困的史家子弟等史姓家族的公用开支。”
“那么这笔财富已经积攒了不少了?”
“是不少,具体数目不过我也不太清楚,账本由你母亲负责保管。每年年终由史忠良族长、吴太太和各支房的长者共同审阅一番,再签认画押,一般是不向族人公开的。不过每年都会宗族庆典仪式上由族长宣读一下主要收支,让族众有个大概的了解。”
于是两人一起往吴镇街上走去。
吴镇本来就比史镇繁荣,现在更是不可比较了。史镇依旧保持着它沉稳和静止,多少年都不会有什么变化,而吴镇这几年的变化特别快。这里当然比不上江阳和省城,更比不上江浙那些富商之地,但充满着生机。舅舅们的商行也只是初具规模,所谓机米厂,只是一台柴油发电机和碾米机,钮扣厂也只是几辆脚踩的钮扣车床,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见过大世面的史成杰自然不会像吴镇人那样觉得稀奇。然而他依然感到兴奋,他觉得现代文明的光辉已经照射到了吴镇,他们开始使用机器了,他们的商行也不再像那些古老的店铺。开拓者总是可贵的,他在心里把舅舅们当作开拓者,这个开始是了不起的,会慢慢地改变着吴镇人的生活习俗和思维习惯。二舅向他介绍说,这台柴油碾米机刚从上海买来的时候,引来了十里八乡的人来围观,人们感到非常好奇,谷子从上面的大斗里倒进去,下面怎么就出来了米和糠呢?有一个好奇之人,非要弄个明白,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他把手伸进了那大斗,想摸出个究竟来,结果出大事了,他的五个手指齐刷刷地给剪掉了。从此,机米厂再也不让人围观了。于是有了各种传言,有的说吴家的碾米机是个怪物,里面有个东西,牙齿非常厉害,把谷子咬破,然后把米糠分开,人是不能走近的,一靠近就会把人的手给咬断。还有的说,吴家的碾米机是个宝贝,只要开动,就能把谷变成米,还能把米变成饭。还有的说,这是西洋人造的东西,不但可以碾米,还可以织布纺棉花,还可以载着人到处跑。史成杰听完舅舅的叙说,心情有些感触,既感到欣慰又觉得有些可悲,欣慰的是吴镇人终于知道使用机器了,可悲的是在整个双阳县使用这种机器的人少得可怜。他到过很多地方,除了一些大城市和江浙等沿海的地区,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像史镇一样,重复着农耕时代的手工劳动,而占领东三省的日本人已经工业化了。以他职业军人的预感,日本人绝不只满足于东三省,中日之间将有一战,那将是生死一战,中国以这样的国力又如何抵挡呢。
史成杰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舅舅们生意的情况,特地留下来住了两天。在这两天里,他整天待在商行内,对进货渠道、销售方向以及收入和利润都一一了解得清清楚楚。现在他明白了,舅舅们几乎垄断了吴镇的及方圆四五十里的市场,然而这个市场非常有限,村民们都还只能自给自足,没有更多的钱来购买东西,舅舅们的发展空间已经受到了限制。于是在离开吴镇前一天的晚上,他将自己的感觉告诉了舅舅们。他说,各位舅舅,我对经商只是一个门外汉,没经过商也不懂得经商,但我觉得你们必须看得更远些。从近期来看,在吴镇乃至双阳县都没有人能动摇你们的地位,但你们的实力比起外省的富商来说还是非常小的,更不要说是国外的资本家了。不管是国外的还是省外的,他们迟早是要到江右来的,双阳也自然避免不了。因此你们必须扩大规模,走出吴镇。你们可以先到双阳县城建立分行,然后再进入江阳市或者省城洪城。你们的工厂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工厂,还要多购进机器,你们看过江浙的纺织厂吗?那机器是一排排的,那才算得上工厂啊。
舅舅们听了点点头。二舅说,外甥说得是不错,可增加机器一来要钱,二来呢,吴镇销售不了那么多的米,现在周围的村庄都还是牛拉碾碾米或舂米,根本不来我的机米厂。史成杰说,我刚才说了,你们不能只盯着吴镇及周边这个范围之内,你的机器多了,成本就会下降,米自然就会便宜了,人家也慢慢地会到你这里来买了。你可以在下面收上谷子,将谷子机成米,再往城里的米店卖,这个生意做起来肯定不小啊。吴镇是个好地方,往北有江阳,往南有省城洪城,都是水路,方便得很哪,你们真该好好考虑啊。二舅哈哈一笑,没想到成杰外甥还真有做生意的头脑,唉,可惜了,你要不是当将军,就和我们一起干,我们请你来当老板,那肯定会发的。史成杰也哈哈一笑说,见笑了,我只是说说而已,真要干肯定不如舅舅们。不过还真说不定哪一天我会来加入你们的商行,到时舅舅们可不要拒绝哦。舅舅们说,那好啊,军队里少了个将军,我这里多了个老板。不过你还是先当你的将军,一来可以保护我们,二来吗,等我们的生意做得更大才能好请你来啊,现在这个样子,请你来不是屈才了吗?史成杰和舅舅说说笑笑,心情特别愉快,不知不觉到了深夜,大家才回房休息去了。
史成杰回到了史镇后,特地去见了爷爷,将自己在史镇看到的一切向爷爷叙说了。本以为爷爷会感兴趣的,哪知爷爷却不以为然。
“哼,我早就听说了。”史老太爷听后,不屑一顾地说,“双阳人没见过这些东西,觉得新鲜好奇,我在湖北为官的时候,就到过张之洞办的汉阳钢厂,吴家的那些东西算什么啊。真是可惜啊,吴家几世名门将毁于一旦哪。”
“爷爷的话我不明白。”
“李鸿章张之洞开办洋务未能挽救大清,吴家想靠这么几台破机器发财,也是可笑之极啊。吴家虽不如我史家历史悠久,但也已是几代官吏世家,现在居然走经商之道,真是可惜啊。自古无商不奸,吴家这不是自毁名门吗?经商者,必求其利也;追其利,必不能正其心也;心不正,则失其信也;失其信,则不能为仁义也。当年你父亲不听我言,非要涉足于经商之事,终不能全其身,避其祸,我史家几百年的名誉几乎毁于一旦,此教训不可不深哪。吴家子弟热衷于商海,将来可能很难善其终也。我不是要咒吴家,只是为其可惜矣。”
史成杰无奈地笑了一下,他本想为吴家辩解几句,但他想了一下,还是将想说的话压了下来。他知道爷爷轻视商贾之人的思想已深入到了他的骨髓,根深蒂固,谁也无法改变,没有必要和他争论了。他都后悔将自己在吴家看到的一切告诉爷爷,在爷爷的内心深处只有读书及求取仕途才是正道。因此在爷爷说完后,他无声地离开了。
五
过了几天,史成杰向爷爷和母亲正式提出来要去看看史家的田地和山林,史老太爷和吴太太都很赞同,也很高兴,他们觉得是应该让史家的长孙了解史家家业的时候了。只有知道了史家的家业,才会珍惜祖上留下的这份家产,才会肩负起史家子孙的责任,使史家兴旺发达,永不衰败。史老太爷对史成仁说,看到了吧,你哥哥才是史家的子孙呢,他十六岁离开史镇到外面求学,后来又带兵征战,每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忙,没有时间了解我们史家的家业。这次也是受伤在家休养,时间稍显充裕,便要了解我们史家的家业,你没有离开过史镇,对我们的家产知道多少?我留你在家,就是要让你帮助你母亲调理家业,可你呢?二十好几岁的人了,还整天浑浑噩噩,真让我失望。我看你也跟你哥哥一起去,好好向你哥哥学学。将来这份家业还要靠你来经营呢,懂吗?史成仁红着脸点点头,然后低下头不作声。
一切准备就绪。吴太太叫管家史忠实带上几个家仆,领着史成杰兄弟俩,开始了对史家田地和山林的巡视。吴太太要自己的大儿子坐轿子,一来是史成杰的脚伤刚刚好,二来要显示史成杰的官大人身份。史成杰不同意,他觉得没有必要,走路更舒服些。吴太太说,那哪行?史家的田地和山林多得很,要走很长的路,说实在的,我嫁到史家三十多年,都没全部走过,我都是靠管家史忠实来处理。你脚伤刚好,怎么能走那么多的路。再说乡村的路不好走,不坐轿子怎么行?史成杰说,娘,你忘了我是干什么的?我是军人,我当兵打仗八九年了,什么样的路没走过。我还是走走,这样对脚伤可能恢复得更快些。我是不会坐轿子的。吴太太没办法,只好由儿子去了。但她再三叮嘱史忠实一路上要好生照顾大少爷,一天不能走太多的路,走累了要及时歇息,每到一个村庄,都要事先派人打招呼,每个村庄上的大户人家都要好生招待大少爷,不得怠慢。史忠实一一答应,并告诉吴太太放心好了,一定会照顾好大少爷的。
史成杰从来就不知道自己家到底有多少田地和山林,也不知道自己家的田地在哪里。当史忠实指着那一垄垄的稻田和一丘丘的山地时,他都有些惊讶:“那么多都是我们家的?”
“对,全都是。这还只是附近的,方圆二十里,哪个垄里没有我们史家的田,哪个坡上没有我们家的地呀。”史忠实自豪而又高兴地回答着,似乎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似的。
史成杰停下来望着那些随着丘陵此起彼伏的田和地时,内心也感觉非常轻松愉快。风中夹杂着泥土和稻谷的芳香阵阵吹来,让他倍感亲切。多少年来,自己没有很好地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家乡,没有体验家乡的风情和富饶。这里的土地使他觉得更加丰富而有神韵,他到过那么多地方,见过北方苍茫的平原,那里太单调而没有变化。也见过许多崇山峻岭,那里又太刚强而少了些柔和,而这里曲折起伏,柔中有刚。也许正是这样的土地养育了这样的乡民,他们能承受着生活的沉重,却没有暴力的倾向,多少年来能够平安无事地相处下去。
“那我们家总共有多少田和地?还有多少山林?”史成杰边望边问。“田有二百来亩,地有一百五十多亩,另外还有八九座山丘。”
“这么多田地都是怎么管理的?”史成杰问道。
“史镇附近的那些肥沃的田地,由我们家自己请的长工和雇工种,稍远一些的和那些差一些的就租给史镇和附近村庄的农家,比较远的就委托当地村庄的乡绅代管,我们每年收租子就行了。”
“委托人代管能行吗?”
“这是你母亲吴太太的主意。在这之前,确实难管,自己雇人种肯定是不行的,只有租给人家,可那些租户却以各种理由少交或拖交租子,什么风雨不顺哪、旱灾水涝啦、虫灾蝗害啊,有些年份我们跑断了脚也收不全租子。没办法,史家只好将一些偏远的确实难管理的田地作贱卖了。吴太太来了知道这个情况后,她自己亲自到各个地方转了一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请当地和史家世代相交的乡绅、亲戚和好友代为管理,从中抽一部分租子给那些乡绅们,但要那些乡绅保证及时收上租子。并且要那些租户们与史家签个契约,不管天气和虫害,租户必须按契约交租子,如果确因年成不好,当年交不出租子的,则按三分利滚利,次年再交。不签这个契约的,是不能租史家的田地的,不按契约交租子的,也不能租种史家的田地。吴太太还和所有的乡绅及大户人家达成了一致,统一契约规矩,不按这个规矩签约的,大家都不要将田地租给他们。这样一来,史家的田地就管理得井井有条,我们这些收租子的也轻松多了,现在史家的田地越来越多了,再远的田地也有办法管了。吴太太的做法得到了所有的大户人家赞同,大家都纷纷仿效,这已经成了我们史镇这一带的模式了。后来,史镇史氏宗族的族田都交给我们史家来管理了。”
“这样管理是好,但也会激起民变。难道没有人因交不起租子而闹事的吗?”
“有是有,那都是一些极少数的亡命之徒,翻不起大浪。凭我们史老太爷的德高望重,凭吴太太的能力,还有大少爷的将军威名,谁还能翻得起大浪?”
“你刚才说的族田是怎么回事?”
“族田就是史氏家族共有的田产,它属于整个史镇的史姓家族公有,也就是公田。公田主要是大户人家捐赠,我们史家就捐了不少田地;再有就是那些违反了史氏家族的族规家法的史姓子弟,按族规将其田产收为公田;还有一些就是史姓家族中那些无子嗣承续之人,他们在世时,是由族下人护理,死后他名下的家产均要收为公田。”
“公田给谁种呢?收入又归谁所有呢?”
“公田以前归镇上史姓家族的族长代为管理,有些田是史姓男子出义工共同耕种,有些则出租给家贫的史姓子弟,租子比其他的要低些。后来,史忠良族长将这些公田也交给了吴太太代为管理,吴太太也依照史家的田地来办,现在公田的收成也比原来高多了。公田的收入归所有史姓人公有,主要用来祭祀祖先以及一些大型的庆典活动,还有筑路修桥,灾年赈济,修缮祠堂,续修家谱以及资助那些贫困的史家子弟等史姓家族的公用开支。”
“那么这笔财富已经积攒了不少了?”
“是不少,具体数目不过我也不太清楚,账本由你母亲负责保管。每年年终由史忠良族长、吴太太和各支房的长者共同审阅一番,再签认画押,一般是不向族人公开的。不过每年都会宗族庆典仪式上由族长宣读一下主要收支,让族众有个大概的了解。”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