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诊断
剧本诊断
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48350
阅读:189
发表:2025/2/21
14章 家庭,军事,历史 小说
《史家绝唱》第9章 推荐
江政稼 [江西九江]
 银牌VIP
 出售价格:面议 [联系作者]
9
  • 故事梗概
  • 作品卖点
  • 作品正文

  【本作品已在线装书局进行版权登记,登记ISBN:978-7-7800-3364-0】


  民国历史  大家族兴衰  军事战争  宗法社会  鄱阳湖风情

  可我们不像你似的,适应不了,不是那块料。这不,差事没寻着,却见识了江浙等地方的繁华,于是我和你三舅四舅到人家镇上城里去转了几圈,发现江浙人生意工厂搞得真是好啊,我们当官这个差事干不了,也可以回家做做生意啊。这样我们就回来了,和你外公一说,能不能将家里的钱拿一部分出来,也搞几个商行试试。你外公说,钱是留给你们的,你们做主吧,不过要经过老大同意。我们回家前已经问过了你大舅,你大舅也不反对,只是要我们一步步来,不要一下子投得太多,有了经验之后再发展。就这样,我们干起来了,现在生意做得挺顺当。我们开了“兴发”“大盛”两个商行,经营布匹、大米、五金、杂货等,又建了“宏昌钮扣厂”,“顺财机米厂”,新近又收购了“永利”渔行。另外,还在县城设了一个商行,你正邦表哥在那里经营照看。史成杰对二舅说的非常感兴趣,便问,这都是我们吴家一家办起来的吗?二舅回答说,开始是我们一家,后来我们邀请了吴镇的另外几个大户人家入股,生意就更加好做了。史成杰要二舅带他到舅舅们的商行和工厂去看看,二舅满口答应,
  于是两人一起往吴镇街上走去。
  吴镇本来就比史镇繁荣,现在更是不可比较了。史镇依旧保持着它沉稳和静止,多少年都不会有什么变化,而吴镇这几年的变化特别快。这里当然比不上江阳和省城,更比不上江浙那些富商之地,但充满着生机。舅舅们的商行也只是初具规模,所谓机米厂,只是一台柴油发电机和碾米机,钮扣厂也只是几辆脚踩的钮扣车床,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见过大世面的史成杰自然不会像吴镇人那样觉得稀奇。然而他依然感到兴奋,他觉得现代文明的光辉已经照射到了吴镇,他们开始使用机器了,他们的商行也不再像那些古老的店铺。开拓者总是可贵的,他在心里把舅舅们当作开拓者,这个开始是了不起的,会慢慢地改变着吴镇人的生活习俗和思维习惯。二舅向他介绍说,这台柴油碾米机刚从上海买来的时候,引来了十里八乡的人来围观,人们感到非常好奇,谷子从上面的大斗里倒进去,下面怎么就出来了米和糠呢?有一个好奇之人,非要弄个明白,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他把手伸进了那大斗,想摸出个究竟来,结果出大事了,他的五个手指齐刷刷地给剪掉了。从此,机米厂再也不让人围观了。于是有了各种传言,有的说吴家的碾米机是个怪物,里面有个东西,牙齿非常厉害,把谷子咬破,然后把米糠分开,人是不能走近的,一靠近就会把人的手给咬断。还有的说,吴家的碾米机是个宝贝,只要开动,就能把谷变成米,还能把米变成饭。还有的说,这是西洋人造的东西,不但可以碾米,还可以织布纺棉花,还可以载着人到处跑。史成杰听完舅舅的叙说,心情有些感触,既感到欣慰又觉得有些可悲,欣慰的是吴镇人终于知道使用机器了,可悲的是在整个双阳县使用这种机器的人少得可怜。他到过很多地方,除了一些大城市和江浙等沿海的地区,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像史镇一样,重复着农耕时代的手工劳动,而占领东三省的日本人已经工业化了。以他职业军人的预感,日本人绝不只满足于东三省,中日之间将有一战,那将是生死一战,中国以这样的国力又如何抵挡呢。
  史成杰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舅舅们生意的情况,特地留下来住了两天。在这两天里,他整天待在商行内,对进货渠道、销售方向以及收入和利润都一一了解得清清楚楚。现在他明白了,舅舅们几乎垄断了吴镇的及方圆四五十里的市场,然而这个市场非常有限,村民们都还只能自给自足,没有更多的钱来购买东西,舅舅们的发展空间已经受到了限制。于是在离开吴镇前一天的晚上,他将自己的感觉告诉了舅舅们。他说,各位舅舅,我对经商只是一个门外汉,没经过商也不懂得经商,但我觉得你们必须看得更远些。从近期来看,在吴镇乃至双阳县都没有人能动摇你们的地位,但你们的实力比起外省的富商来说还是非常小的,更不要说是国外的资本家了。不管是国外的还是省外的,他们迟早是要到江右来的,双阳也自然避免不了。因此你们必须扩大规模,走出吴镇。你们可以先到双阳县城建立分行,然后再进入江阳市或者省城洪城。你们的工厂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工厂,还要多购进机器,你们看过江浙的纺织厂吗?那机器是一排排的,那才算得上工厂啊。
  舅舅们听了点点头。二舅说,外甥说得是不错,可增加机器一来要钱,二来呢,吴镇销售不了那么多的米,现在周围的村庄都还是牛拉碾碾米或舂米,根本不来我的机米厂。史成杰说,我刚才说了,你们不能只盯着吴镇及周边这个范围之内,你的机器多了,成本就会下降,米自然就会便宜了,人家也慢慢地会到你这里来买了。你可以在下面收上谷子,将谷子机成米,再往城里的米店卖,这个生意做起来肯定不小啊。吴镇是个好地方,往北有江阳,往南有省城洪城,都是水路,方便得很哪,你们真该好好考虑啊。二舅哈哈一笑,没想到成杰外甥还真有做生意的头脑,唉,可惜了,你要不是当将军,就和我们一起干,我们请你来当老板,那肯定会发的。史成杰也哈哈一笑说,见笑了,我只是说说而已,真要干肯定不如舅舅们。不过还真说不定哪一天我会来加入你们的商行,到时舅舅们可不要拒绝哦。舅舅们说,那好啊,军队里少了个将军,我这里多了个老板。不过你还是先当你的将军,一来可以保护我们,二来吗,等我们的生意做得更大才能好请你来啊,现在这个样子,请你来不是屈才了吗?史成杰和舅舅说说笑笑,心情特别愉快,不知不觉到了深夜,大家才回房休息去了。
  史成杰回到了史镇后,特地去见了爷爷,将自己在史镇看到的一切向爷爷叙说了。本以为爷爷会感兴趣的,哪知爷爷却不以为然。
  “哼,我早就听说了。”史老太爷听后,不屑一顾地说,“双阳人没见过这些东西,觉得新鲜好奇,我在湖北为官的时候,就到过张之洞办的汉阳钢厂,吴家的那些东西算什么啊。真是可惜啊,吴家几世名门将毁于一旦哪。”
  “爷爷的话我不明白。”
  “李鸿章张之洞开办洋务未能挽救大清,吴家想靠这么几台破机器发财,也是可笑之极啊。吴家虽不如我史家历史悠久,但也已是几代官吏世家,现在居然走经商之道,真是可惜啊。自古无商不奸,吴家这不是自毁名门吗?经商者,必求其利也;追其利,必不能正其心也;心不正,则失其信也;失其信,则不能为仁义也。当年你父亲不听我言,非要涉足于经商之事,终不能全其身,避其祸,我史家几百年的名誉几乎毁于一旦,此教训不可不深哪。吴家子弟热衷于商海,将来可能很难善其终也。我不是要咒吴家,只是为其可惜矣。”
  史成杰无奈地笑了一下,他本想为吴家辩解几句,但他想了一下,还是将想说的话压了下来。他知道爷爷轻视商贾之人的思想已深入到了他的骨髓,根深蒂固,谁也无法改变,没有必要和他争论了。他都后悔将自己在吴家看到的一切告诉爷爷,在爷爷的内心深处只有读书及求取仕途才是正道。因此在爷爷说完后,他无声地离开了。
  
  五
  过了几天,史成杰向爷爷和母亲正式提出来要去看看史家的田地和山林,史老太爷和吴太太都很赞同,也很高兴,他们觉得是应该让史家的长孙了解史家家业的时候了。只有知道了史家的家业,才会珍惜祖上留下的这份家产,才会肩负起史家子孙的责任,使史家兴旺发达,永不衰败。史老太爷对史成仁说,看到了吧,你哥哥才是史家的子孙呢,他十六岁离开史镇到外面求学,后来又带兵征战,每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忙,没有时间了解我们史家的家业。这次也是受伤在家休养,时间稍显充裕,便要了解我们史家的家业,你没有离开过史镇,对我们的家产知道多少?我留你在家,就是要让你帮助你母亲调理家业,可你呢?二十好几岁的人了,还整天浑浑噩噩,真让我失望。我看你也跟你哥哥一起去,好好向你哥哥学学。将来这份家业还要靠你来经营呢,懂吗?史成仁红着脸点点头,然后低下头不作声。
  一切准备就绪。吴太太叫管家史忠实带上几个家仆,领着史成杰兄弟俩,开始了对史家田地和山林的巡视。吴太太要自己的大儿子坐轿子,一来是史成杰的脚伤刚刚好,二来要显示史成杰的官大人身份。史成杰不同意,他觉得没有必要,走路更舒服些。吴太太说,那哪行?史家的田地和山林多得很,要走很长的路,说实在的,我嫁到史家三十多年,都没全部走过,我都是靠管家史忠实来处理。你脚伤刚好,怎么能走那么多的路。再说乡村的路不好走,不坐轿子怎么行?史成杰说,娘,你忘了我是干什么的?我是军人,我当兵打仗八九年了,什么样的路没走过。我还是走走,这样对脚伤可能恢复得更快些。我是不会坐轿子的。吴太太没办法,只好由儿子去了。但她再三叮嘱史忠实一路上要好生照顾大少爷,一天不能走太多的路,走累了要及时歇息,每到一个村庄,都要事先派人打招呼,每个村庄上的大户人家都要好生招待大少爷,不得怠慢。史忠实一一答应,并告诉吴太太放心好了,一定会照顾好大少爷的。
  史成杰从来就不知道自己家到底有多少田地和山林,也不知道自己家的田地在哪里。当史忠实指着那一垄垄的稻田和一丘丘的山地时,他都有些惊讶:“那么多都是我们家的?”
  “对,全都是。这还只是附近的,方圆二十里,哪个垄里没有我们史家的田,哪个坡上没有我们家的地呀。”史忠实自豪而又高兴地回答着,似乎这一切都是自己的似的。
  史成杰停下来望着那些随着丘陵此起彼伏的田和地时,内心也感觉非常轻松愉快。风中夹杂着泥土和稻谷的芳香阵阵吹来,让他倍感亲切。多少年来,自己没有很好地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家乡,没有体验家乡的风情和富饶。这里的土地使他觉得更加丰富而有神韵,他到过那么多地方,见过北方苍茫的平原,那里太单调而没有变化。也见过许多崇山峻岭,那里又太刚强而少了些柔和,而这里曲折起伏,柔中有刚。也许正是这样的土地养育了这样的乡民,他们能承受着生活的沉重,却没有暴力的倾向,多少年来能够平安无事地相处下去。
  “那我们家总共有多少田和地?还有多少山林?”史成杰边望边问。“田有二百来亩,地有一百五十多亩,另外还有八九座山丘。”
  “这么多田地都是怎么管理的?”史成杰问道。
  “史镇附近的那些肥沃的田地,由我们家自己请的长工和雇工种,稍远一些的和那些差一些的就租给史镇和附近村庄的农家,比较远的就委托当地村庄的乡绅代管,我们每年收租子就行了。”
  “委托人代管能行吗?”
  “这是你母亲吴太太的主意。在这之前,确实难管,自己雇人种肯定是不行的,只有租给人家,可那些租户却以各种理由少交或拖交租子,什么风雨不顺哪、旱灾水涝啦、虫灾蝗害啊,有些年份我们跑断了脚也收不全租子。没办法,史家只好将一些偏远的确实难管理的田地作贱卖了。吴太太来了知道这个情况后,她自己亲自到各个地方转了一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请当地和史家世代相交的乡绅、亲戚和好友代为管理,从中抽一部分租子给那些乡绅们,但要那些乡绅保证及时收上租子。并且要那些租户们与史家签个契约,不管天气和虫害,租户必须按契约交租子,如果确因年成不好,当年交不出租子的,则按三分利滚利,次年再交。不签这个契约的,是不能租史家的田地的,不按契约交租子的,也不能租种史家的田地。吴太太还和所有的乡绅及大户人家达成了一致,统一契约规矩,不按这个规矩签约的,大家都不要将田地租给他们。这样一来,史家的田地就管理得井井有条,我们这些收租子的也轻松多了,现在史家的田地越来越多了,再远的田地也有办法管了。吴太太的做法得到了所有的大户人家赞同,大家都纷纷仿效,这已经成了我们史镇这一带的模式了。后来,史镇史氏宗族的族田都交给我们史家来管理了。”
  “这样管理是好,但也会激起民变。难道没有人因交不起租子而闹事的吗?”
  “有是有,那都是一些极少数的亡命之徒,翻不起大浪。凭我们史老太爷的德高望重,凭吴太太的能力,还有大少爷的将军威名,谁还能翻得起大浪?”
  “你刚才说的族田是怎么回事?”
  “族田就是史氏家族共有的田产,它属于整个史镇的史姓家族公有,也就是公田。公田主要是大户人家捐赠,我们史家就捐了不少田地;再有就是那些违反了史氏家族的族规家法的史姓子弟,按族规将其田产收为公田;还有一些就是史姓家族中那些无子嗣承续之人,他们在世时,是由族下人护理,死后他名下的家产均要收为公田。”
  “公田给谁种呢?收入又归谁所有呢?”
  “公田以前归镇上史姓家族的族长代为管理,有些田是史姓男子出义工共同耕种,有些则出租给家贫的史姓子弟,租子比其他的要低些。后来,史忠良族长将这些公田也交给了吴太太代为管理,吴太太也依照史家的田地来办,现在公田的收成也比原来高多了。公田的收入归所有史姓人公有,主要用来祭祀祖先以及一些大型的庆典活动,还有筑路修桥,灾年赈济,修缮祠堂,续修家谱以及资助那些贫困的史家子弟等史姓家族的公用开支。”
  “那么这笔财富已经积攒了不少了?”
  “是不少,具体数目不过我也不太清楚,账本由你母亲负责保管。每年年终由史忠良族长、吴太太和各支房的长者共同审阅一番,再签认画押,一般是不向族人公开的。不过每年都会宗族庆典仪式上由族长宣读一下主要收支,让族众有个大概的了解。”
1 ... 3 4 5 6 7 8 9 ... 13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编辑:一介草民
举报
顶啦 0
踩啦 0
点击收藏。收藏后可以在会员中心快速找到我哦 收藏 0
登录 后再戳我哦
写个评论
请注意:反馈问题请到 建议反馈 页面,在此评论无法得到回复!
*  
验证码:今天是9月几日?(提示:11号)
      *

该编剧的其他作品

史家绝唱(家庭, 军事, 历史)

年金牌VIP会员作品

同类推荐作品

新画皮之铁血(军事, 历史)
丝路传说(主旋律, 爱情, 历史)
第七人(2)(家庭)
夭夭其折(卷一)(爱情, 历史)
第七人(1)(家庭)
史家绝唱(家庭, 军事, 历史)

同类最新作品

大风之二 风雨苍黄(军事, 历史)
相机(军事, 历史)
新画皮之铁血(军事, 历史)
大风之一青萍之末(军事, 历史)
史家绝唱(家庭, 军事, 历史)
菲林神功(都市, 家庭)
为女儿讨回公道(家庭, 犯罪)

同类随机作品

天使不迷路(家庭)
一寸河山一寸血(主旋律, 军事)
梅(下)(爱情, 农村, 家庭)
蓝色幽灵(历史)
自由意志:平安(主旋律, 家庭, 悬疑推理)
新桃园三结义(喜剧, 武侠动作, 历史)
无境之战(主旋律, 犯罪, 军事)
分享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