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7927
阅读:5608
发表:2016/4/23
10章 悬疑推理 小说
《“同志”久违的称呼》第4章
1
…
3
4
5
…
10
全部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正文
“饭都吃不饱还有闲情逸致养花。”一个年老的社员愤愤地说。
“大家要有信心,好日子一定会到来的,将来还要实现家家户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好啦,今天晚上大家先在厨房领三天的口粮回去,过两天就开仓放谷。”
石明说完,大家又是“啊——”地一声跳跃起来。接着就排队,在厨房按户分米。
荣云刚领了米,石明就拍着她的肩说:“从今以后你就放心地种瓜菜了。在那种糊涂的时期,由糊涂的人干出糊涂事的情况不会再发生了。”
荣云点了点头,欲说什么,还未启齿眼里就噙满了泪水,她提着米迅速地走了。
这年夏天,荣云通过日日夜夜地辛苦耕作,获得了满园丰厚的瓜果蔬菜。小菜半边粮,她和孩子们不再感到十分的饥饿了。后来,她又喂了一群鸡和鸭。再后来,她养了猪。日子慢慢地好转了。秋天,集体的粮食作物也比去年收成好。但是,摊到每户的口粮仍然远远地达不到温饱。
明年春,石明一开始就动员各家各户向生产队投资投肥,购买优良稻种、肥料和农药。工人干部家属非劳动力每人每月至少投十二元钱,按八角钱一个劳动工,计十五个工日才能参加分配。同时,石明规定今后不再按出工日计工分,而按每天完成的工作量计分。插秧的时候,不管你用多长时间,只要插完了三分田就计一个工。这样,大家就主动地下田耕作,工效提高得很快。果然,这年秋天队上的粮食产量大增,由每亩四五百斤上升到八百斤,实现了南方水稻单产跨纲要。但是,石明向上报产量作了隐瞒,说每亩只七百多斤。这年他私下决定,给全队十一个主要男劳动力多分二百斤稻谷,也包括他自己在内,这个决定,也是瞒着大队和生产队其他人干的。
荣云虽然十分勤劳,但日子过得依然十分的俭朴,那时孙立成的工资每月只有五十三元,他省吃俭用寄回家里三十元。这三十元要交二十四元给生产队为子英和一丁买工分,否则就分不到口粮。留下六元钱,荣云除了买盐、煤油和火柴等生活必须品外,其他一分钱都舍不得花。有时她自己病了或是子英病了,也从不求医买药,而是遵照乡里一些婆婆老老所述,或者找些中草药,或者拉痧拔火罐等方法自己治疗。唯独一丁病了她便会不惜用钱,延医求药。有人说荣云是重男轻女。其实不然,在她的内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善待王铮的儿子。她永远怀念王铮,像怀念自己的亲妹妹一样。她要抚养好她的儿子,直到一丁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她就会等待机会把他的身世真真实实地告诉他,让他去寻找自己的生父。因此,她对一丁决不能有个一差二错。
一千九百六十四年,公社进驻了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一个叫梁为的干部突然来到荣云家。
“是荣云同志吧?”
“您是?”
“自我介绍一下吧,我是公社社教团派到你们生产队负责社教工作的。就是要在你们生产队开展‘清思想、清政治、清经济、清理阶级队伍’简称‘四清’运动。为了把运动搞有声有色轰轰烈烈扎扎实实,所以我们工作的第步就是访贫问苦扎根串联,发现和培养一批社教骨干与积极分子来揭批生产队、大队干部的四不清问题。我们了解到你的丈夫是国家干部,而且你是早几年才从市里下放回家的,因此我们认为你思想觉悟比一般的要高。是运动的依靠对象。所以我入队第一个就来到了你家。”
“唉呀,梁干部,我一个家庭妇女,况且回乡的时间也不太长,对生产队的情况也不清楚。其实队上的事你只要找石明就可以了他一概全知。”
“你知道吗?这次的运动就是对着干部来的,不通过四清我们不能依靠他。所以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发动群众揭批干部们的四不清问题。现在你应当明白了吧?”
荣云没有吭声。
“荣云同志,觉悟起来吧!你要大胆地站出来向四不清干部作坚决斗争。”
梁为离开荣云家心想,这妇女的工作还真不好做,思想觉悟太低。俗话说要得好找三老。于是,他走进一个叫孔尚子的耄耋老人家。
“老人家,我是来你们生产队搞四清运动的干部想找你了解一下石明家”
老人正握着一根旱烟袋在抽烟,好一会才吐出浓浓的一团烟雾说:“坐坐。你问石明呀?你找我就找对了。我们两家是世代为邻,他家的一点一滴我都清清楚楚。,石明的父亲在乡里原本是一个书生,既会八股文,也习得一手好书法,但他为人有些恃才傲物,不肯低三下四地混在官场之中,故一生隐居乡里,守着几亩薄田,教几个私塾学生,过着清贫而自在的日子。解放前几年他年近九旬无疾而终,可算是修到了。石明只在父亲的私塾馆读了点书,为生计年少时便开始操作农事,扶犁掌耙,他可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好手艺。他虽未继承父辈的文笔,可家里还依然是一派书香世家的风格。你到他家去看看就知道了。”
“那他父亲也下田干农活吗?”
“教老书的先生怎么会下田呢?”
“解放前他家请了长工吗?”
“笼统才七八亩水田请什么长工?不过插田扮禾时节为不误农时石明还要请一个帮工干上十天半个月。”
梁为离开老人他只记住老人所说的两点,一是石明的父亲从来不下田劳动;二是石明家每年都要请帮工,有“剥削史”。心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得亲自到石明家看看他家到底是什么样子。
他走进石家石明正在田垅中与社员们一道耕作。梁为便在他家到处察看。啊!名不虚传,果然石明不是一般人家。堂屋中摆设着香几牌桌,红木太师椅,墙上挂着对联字画。他又走进石明母亲的房间,那简直是典型的地主老财家陈设,有镜门穿衣柜,雕花宁波床,还有摆着首饰盒的梳妆台。他穿过房间来到她居住的后厢房,那是老学研的书房,称之为藏书阁。玻璃书柜内藏着大量的线装本木刻印刷古书。
梁为走出石家心想,这那是一个普通农家,石明的家庭成份肯定有问题。现在我要在这个生产队就他的问题查个底朝天。如果我能清出一个阶级异己分子混进党内,篡夺基层领导权而且是利用职权侵占集体财物的“双料”货来那我就立下显嚇大功了!在四清工作队会成为大家学习的先进工作者,今后仕途也就有望了。
果然不久就查出石明有两年私分稻谷的事,他共侵吞集体稻谷四百斤。他如获至宝,欢喜若狂!自以为为公社社教团立下了第一功。
有了第一手材料,他决定召开生产队社员大会。
在开会前,梁为把荣云叫到一边说:“现在我们已经掌握到石明在前两年瞒着你们工干户私分队上的粮食,他和其他有男劳动力的家庭每户共得了四百斤谷子。今天开会就是要对他的四不清问题进一步进行揭发与批判,所以你要站出来大胆发言。”
荣云为人老实,根本不知道哗众取笼,投机钻营,说不出违心的话来。但她经不起工作队的纠缠,非要她在生产队社员大会上批揭石明不可。于是,她说:“我们生产队这两年能够迅速地扭转饥饿的困难局面,亩产由五百来斤上升到八百斤,这一方面是上面的政策好,另一方面与生产队长石明同志带领大家团结一致搞生产分不开。本来每个男劳动力多分二百斤谷子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石明叔的作法是欠妥当些,以为我们没有男劳动力在家的会反对,因此不通过社员大会讨论就私下决定了。其实这事拿到社员会上讨论,我们也会理解,会赞成的。事实上,男劳动力家庭比我们只有妇女和儿童的家庭用粮就是要多些,多分几百斤口粮算不得什么。”
“大家要有信心,好日子一定会到来的,将来还要实现家家户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好啦,今天晚上大家先在厨房领三天的口粮回去,过两天就开仓放谷。”
石明说完,大家又是“啊——”地一声跳跃起来。接着就排队,在厨房按户分米。
荣云刚领了米,石明就拍着她的肩说:“从今以后你就放心地种瓜菜了。在那种糊涂的时期,由糊涂的人干出糊涂事的情况不会再发生了。”
荣云点了点头,欲说什么,还未启齿眼里就噙满了泪水,她提着米迅速地走了。
这年夏天,荣云通过日日夜夜地辛苦耕作,获得了满园丰厚的瓜果蔬菜。小菜半边粮,她和孩子们不再感到十分的饥饿了。后来,她又喂了一群鸡和鸭。再后来,她养了猪。日子慢慢地好转了。秋天,集体的粮食作物也比去年收成好。但是,摊到每户的口粮仍然远远地达不到温饱。
明年春,石明一开始就动员各家各户向生产队投资投肥,购买优良稻种、肥料和农药。工人干部家属非劳动力每人每月至少投十二元钱,按八角钱一个劳动工,计十五个工日才能参加分配。同时,石明规定今后不再按出工日计工分,而按每天完成的工作量计分。插秧的时候,不管你用多长时间,只要插完了三分田就计一个工。这样,大家就主动地下田耕作,工效提高得很快。果然,这年秋天队上的粮食产量大增,由每亩四五百斤上升到八百斤,实现了南方水稻单产跨纲要。但是,石明向上报产量作了隐瞒,说每亩只七百多斤。这年他私下决定,给全队十一个主要男劳动力多分二百斤稻谷,也包括他自己在内,这个决定,也是瞒着大队和生产队其他人干的。
荣云虽然十分勤劳,但日子过得依然十分的俭朴,那时孙立成的工资每月只有五十三元,他省吃俭用寄回家里三十元。这三十元要交二十四元给生产队为子英和一丁买工分,否则就分不到口粮。留下六元钱,荣云除了买盐、煤油和火柴等生活必须品外,其他一分钱都舍不得花。有时她自己病了或是子英病了,也从不求医买药,而是遵照乡里一些婆婆老老所述,或者找些中草药,或者拉痧拔火罐等方法自己治疗。唯独一丁病了她便会不惜用钱,延医求药。有人说荣云是重男轻女。其实不然,在她的内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善待王铮的儿子。她永远怀念王铮,像怀念自己的亲妹妹一样。她要抚养好她的儿子,直到一丁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她就会等待机会把他的身世真真实实地告诉他,让他去寻找自己的生父。因此,她对一丁决不能有个一差二错。
一千九百六十四年,公社进驻了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一个叫梁为的干部突然来到荣云家。
“是荣云同志吧?”
“您是?”
“自我介绍一下吧,我是公社社教团派到你们生产队负责社教工作的。就是要在你们生产队开展‘清思想、清政治、清经济、清理阶级队伍’简称‘四清’运动。为了把运动搞有声有色轰轰烈烈扎扎实实,所以我们工作的第步就是访贫问苦扎根串联,发现和培养一批社教骨干与积极分子来揭批生产队、大队干部的四不清问题。我们了解到你的丈夫是国家干部,而且你是早几年才从市里下放回家的,因此我们认为你思想觉悟比一般的要高。是运动的依靠对象。所以我入队第一个就来到了你家。”
“唉呀,梁干部,我一个家庭妇女,况且回乡的时间也不太长,对生产队的情况也不清楚。其实队上的事你只要找石明就可以了他一概全知。”
“你知道吗?这次的运动就是对着干部来的,不通过四清我们不能依靠他。所以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发动群众揭批干部们的四不清问题。现在你应当明白了吧?”
荣云没有吭声。
“荣云同志,觉悟起来吧!你要大胆地站出来向四不清干部作坚决斗争。”
梁为离开荣云家心想,这妇女的工作还真不好做,思想觉悟太低。俗话说要得好找三老。于是,他走进一个叫孔尚子的耄耋老人家。
“老人家,我是来你们生产队搞四清运动的干部想找你了解一下石明家”
老人正握着一根旱烟袋在抽烟,好一会才吐出浓浓的一团烟雾说:“坐坐。你问石明呀?你找我就找对了。我们两家是世代为邻,他家的一点一滴我都清清楚楚。,石明的父亲在乡里原本是一个书生,既会八股文,也习得一手好书法,但他为人有些恃才傲物,不肯低三下四地混在官场之中,故一生隐居乡里,守着几亩薄田,教几个私塾学生,过着清贫而自在的日子。解放前几年他年近九旬无疾而终,可算是修到了。石明只在父亲的私塾馆读了点书,为生计年少时便开始操作农事,扶犁掌耙,他可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好手艺。他虽未继承父辈的文笔,可家里还依然是一派书香世家的风格。你到他家去看看就知道了。”
“那他父亲也下田干农活吗?”
“教老书的先生怎么会下田呢?”
“解放前他家请了长工吗?”
“笼统才七八亩水田请什么长工?不过插田扮禾时节为不误农时石明还要请一个帮工干上十天半个月。”
梁为离开老人他只记住老人所说的两点,一是石明的父亲从来不下田劳动;二是石明家每年都要请帮工,有“剥削史”。心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得亲自到石明家看看他家到底是什么样子。
他走进石家石明正在田垅中与社员们一道耕作。梁为便在他家到处察看。啊!名不虚传,果然石明不是一般人家。堂屋中摆设着香几牌桌,红木太师椅,墙上挂着对联字画。他又走进石明母亲的房间,那简直是典型的地主老财家陈设,有镜门穿衣柜,雕花宁波床,还有摆着首饰盒的梳妆台。他穿过房间来到她居住的后厢房,那是老学研的书房,称之为藏书阁。玻璃书柜内藏着大量的线装本木刻印刷古书。
梁为走出石家心想,这那是一个普通农家,石明的家庭成份肯定有问题。现在我要在这个生产队就他的问题查个底朝天。如果我能清出一个阶级异己分子混进党内,篡夺基层领导权而且是利用职权侵占集体财物的“双料”货来那我就立下显嚇大功了!在四清工作队会成为大家学习的先进工作者,今后仕途也就有望了。
果然不久就查出石明有两年私分稻谷的事,他共侵吞集体稻谷四百斤。他如获至宝,欢喜若狂!自以为为公社社教团立下了第一功。
有了第一手材料,他决定召开生产队社员大会。
在开会前,梁为把荣云叫到一边说:“现在我们已经掌握到石明在前两年瞒着你们工干户私分队上的粮食,他和其他有男劳动力的家庭每户共得了四百斤谷子。今天开会就是要对他的四不清问题进一步进行揭发与批判,所以你要站出来大胆发言。”
荣云为人老实,根本不知道哗众取笼,投机钻营,说不出违心的话来。但她经不起工作队的纠缠,非要她在生产队社员大会上批揭石明不可。于是,她说:“我们生产队这两年能够迅速地扭转饥饿的困难局面,亩产由五百来斤上升到八百斤,这一方面是上面的政策好,另一方面与生产队长石明同志带领大家团结一致搞生产分不开。本来每个男劳动力多分二百斤谷子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石明叔的作法是欠妥当些,以为我们没有男劳动力在家的会反对,因此不通过社员大会讨论就私下决定了。其实这事拿到社员会上讨论,我们也会理解,会赞成的。事实上,男劳动力家庭比我们只有妇女和儿童的家庭用粮就是要多些,多分几百斤口粮算不得什么。”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