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7927
阅读:5608
发表:2016/4/23
10章 悬疑推理 小说
《“同志”久违的称呼》第4章
1
…
3
4
5
…
10
全部
- 故事梗概
- 分集提纲
- 作品正文
第四章 农村里的故事
孙立成的妻子荣云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孙立成的老家和孙立成的母亲住在一起。
“妈,立成叫我们回来陪伴您照顾您。”荣云将一包当归和一盒饼干递到老人家手里,
母亲接过礼品,一双颤颤兢兢的手抖动着拆开了饼干包装,又抖索索地将一块饼干塞进嘴里,大约还没有来得及品尝到真正的味道就吞下肚了。她再吃了一片,把饼干仍旧递给荣云说:“真好吃,留着吧,今后给孩子吃。”
“妈,您收着,还有呢。”
荣云正要把饼干再给母亲时,生产队长石明来了,跟在他的后面还有几个社员。
“啊,我们的立成嫂回来了,这可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呀!欢迎欢迎。”石明是一个五十来岁的人,性格一向开朗,说话有点风趣味。
荣云笑着说:“你队长又打趣了,我这分明是逃难来,今后就全承您关照了。”说完,顺手递给每个人一片饼干。
“当然会关照,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每餐三两米。”石明接过饼干说。
有的人接了饼干就往嘴里塞,咂吧咂吧地舍不得往下咽,有的拿在手上舍不得吃,要带回家留给孩子。石明拿着那块饼干在手上掂了掂,敛起笑容,叹了一口气说:“唉!五六年我在城里搞基建,用饼干作腰餐,尽你的量吃,现在这东西可是宝贝了,你们带着孩子,留着吧。”他把饼干放在桌上就走了出去,其他的人也跟着走了。
荣云不解石明的意思,母亲便解释说:“石明是我们队上的好干部,过去他从不在社员家吃一餐饭,喝一口酒。现在办食堂,他和大家一样吃,饭后和大家一起锁门出屋,从不多吃多占。他老婆也和许多人一样也得了水肿病。”
“什么叫水肿病?”荣云问。
“你们回来的真不是时候,你们不知道我们乡下的苦楚。现在社员们都是集中开餐,全男劳动力每天才一斤米,妇女劳动力只八两米,每餐每桌只两碗蔬菜一碗汤,菜里面一点油星都没有,更谈不上吃鱼肉蛋荤了。由于营养严重不足,不少的人就全身浮肿,没有一点力气,今天倒下,明天就可能不再起来了。去年以来队上连续死了好几个人。所以,石明叫你把饼干留着,等饿得慌的时候它就是救命的宝贝了。”
荣云在城市生活时虽说也是吃定量的粮食和食油,但隔三岔五地总还可以想办法开点荤,因此并不感到饥饿。下乡不出一个月果然就和大家一样,感到肚子总是吃不饱。不久,奶水也断了,子英和一丁每月只有十二斤米一个,渐渐的也少了,荣云每餐都只好先让孩子吃饱自己再吃。孙母见媳妇吃的少,就每餐将自已的饭先喂几口给孙子们吃。一家人就这样相濡以沫过日子。
春天到了,荣云早饭后都要和社员们一起出工,但她起早贪黑,在房前屋后挖了些菜土,种了些瓜豆,以为到了夏秋就不会太饿了。谁知瓜豆长得正茂盛的时候,大队部来了几个干部,说是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一窝蜂就把她的瓜豆苗全拔了。她无可奈何,只能藏恨于心。
这年秋天,社员们总以为饥饿会有所缓和。可是,大家站在田头一看,草比禾高。直立立的禾苗,轻飘飘的穗子。大家都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坐在田里不想动弹。石明叹了口气说:“唉!由于生产队没有资金买肥料,由于你们都吃不饱,劳动效率十分低,虽然天天都要下田,人人都要出工,但一到田里都感到全身乏力,大家要动不动地耕作着,如此这般,又怎能获得好收成?看来大家只有勒紧裤头继续艰苦奋斗了。”
年复一年地饥饿,人们严重营养不足,妇女不怀孕,婴幼儿童多夭折,年迈之人个个都是奄奄一息,随时都可能闭上眼睛永不睁开。
就在这年冬天,孙母也瞌然长逝。她临终的时候拉着荣云的手说:“孩子,立成不应该把你们母子送回来,你在孙家受苦了。”
“妈,不怪立成,他是科长,要带头响应党的号召。”
“有了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荣云从食堂里端来一碗饭,跪在婆母床边:“妈,您每餐都分一些饭给子英和一丁,您是饿成这个样子的,媳妇求您吃了这一碗饭,您会好起来的。”
母亲望了一眼饭,嘴巴蠕动了两下就闭上了眼睛。
荣云放下饭碗,抱着婆母撕心裂肺地呼喊:“妈!你不能走,妈——妈!”她放下了断气的婆母,咽咽地哭着:“妈,您是活活饿死的呀!媳妇好悔恨呀!”
立成闻讯连夜步行八十多里路赶了回来,他跪在母亲的床前,悲痛欲绝地呼喊:“我回来得太晚了,儿子不孝,生不能让您饱食一餐,死不能让您睡一副像样的棺木,儿子无能呀!”
那时候村里死了人,就将死者剩下的口粮给几个主要劳动力吃一餐饱饭,然后用几块旧木板钉副薄棺,把死人抬到山里草草掩埋,不闻鞭炮声,不听哀乐奏,只有亲人们那无力的低哭声。
荣云带着子英、一丁,几乎是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在饭里掺和着野菜,挖蕨根葛根搓出粉来当粮食,总之,田垅山野,一切可以入口的植物,都被村民们利用上了。饥寒交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千九百六十二年春,公共食堂实在是难以为继了,蔬菜越来越少,连柴火都越来越困难,破损的餐具炊具也无能添置。
一天晚饭后,石明突然向大家宣布:“社员同志们,从明天起我们的食堂就散伙了,口粮按月份发给大家,还给大家分点自留地。”
社员们听了,像是惊天动地的一声春雷,顿时“啊”地一声哄了起来。接着有人将吃完饭的蒸钵使劲地往地上一砸,于是,乒啷哐当之声接连不断。
石明向大家摆了摆手:“别砸了,留着作个纪念吧,或者将来可以把它当作花盆用。”
孙立成的妻子荣云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孙立成的老家和孙立成的母亲住在一起。
“妈,立成叫我们回来陪伴您照顾您。”荣云将一包当归和一盒饼干递到老人家手里,
母亲接过礼品,一双颤颤兢兢的手抖动着拆开了饼干包装,又抖索索地将一块饼干塞进嘴里,大约还没有来得及品尝到真正的味道就吞下肚了。她再吃了一片,把饼干仍旧递给荣云说:“真好吃,留着吧,今后给孩子吃。”
“妈,您收着,还有呢。”
荣云正要把饼干再给母亲时,生产队长石明来了,跟在他的后面还有几个社员。
“啊,我们的立成嫂回来了,这可是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呀!欢迎欢迎。”石明是一个五十来岁的人,性格一向开朗,说话有点风趣味。
荣云笑着说:“你队长又打趣了,我这分明是逃难来,今后就全承您关照了。”说完,顺手递给每个人一片饼干。
“当然会关照,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每餐三两米。”石明接过饼干说。
有的人接了饼干就往嘴里塞,咂吧咂吧地舍不得往下咽,有的拿在手上舍不得吃,要带回家留给孩子。石明拿着那块饼干在手上掂了掂,敛起笑容,叹了一口气说:“唉!五六年我在城里搞基建,用饼干作腰餐,尽你的量吃,现在这东西可是宝贝了,你们带着孩子,留着吧。”他把饼干放在桌上就走了出去,其他的人也跟着走了。
荣云不解石明的意思,母亲便解释说:“石明是我们队上的好干部,过去他从不在社员家吃一餐饭,喝一口酒。现在办食堂,他和大家一样吃,饭后和大家一起锁门出屋,从不多吃多占。他老婆也和许多人一样也得了水肿病。”
“什么叫水肿病?”荣云问。
“你们回来的真不是时候,你们不知道我们乡下的苦楚。现在社员们都是集中开餐,全男劳动力每天才一斤米,妇女劳动力只八两米,每餐每桌只两碗蔬菜一碗汤,菜里面一点油星都没有,更谈不上吃鱼肉蛋荤了。由于营养严重不足,不少的人就全身浮肿,没有一点力气,今天倒下,明天就可能不再起来了。去年以来队上连续死了好几个人。所以,石明叫你把饼干留着,等饿得慌的时候它就是救命的宝贝了。”
荣云在城市生活时虽说也是吃定量的粮食和食油,但隔三岔五地总还可以想办法开点荤,因此并不感到饥饿。下乡不出一个月果然就和大家一样,感到肚子总是吃不饱。不久,奶水也断了,子英和一丁每月只有十二斤米一个,渐渐的也少了,荣云每餐都只好先让孩子吃饱自己再吃。孙母见媳妇吃的少,就每餐将自已的饭先喂几口给孙子们吃。一家人就这样相濡以沫过日子。
春天到了,荣云早饭后都要和社员们一起出工,但她起早贪黑,在房前屋后挖了些菜土,种了些瓜豆,以为到了夏秋就不会太饿了。谁知瓜豆长得正茂盛的时候,大队部来了几个干部,说是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一窝蜂就把她的瓜豆苗全拔了。她无可奈何,只能藏恨于心。
这年秋天,社员们总以为饥饿会有所缓和。可是,大家站在田头一看,草比禾高。直立立的禾苗,轻飘飘的穗子。大家都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坐在田里不想动弹。石明叹了口气说:“唉!由于生产队没有资金买肥料,由于你们都吃不饱,劳动效率十分低,虽然天天都要下田,人人都要出工,但一到田里都感到全身乏力,大家要动不动地耕作着,如此这般,又怎能获得好收成?看来大家只有勒紧裤头继续艰苦奋斗了。”
年复一年地饥饿,人们严重营养不足,妇女不怀孕,婴幼儿童多夭折,年迈之人个个都是奄奄一息,随时都可能闭上眼睛永不睁开。
就在这年冬天,孙母也瞌然长逝。她临终的时候拉着荣云的手说:“孩子,立成不应该把你们母子送回来,你在孙家受苦了。”
“妈,不怪立成,他是科长,要带头响应党的号召。”
“有了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荣云从食堂里端来一碗饭,跪在婆母床边:“妈,您每餐都分一些饭给子英和一丁,您是饿成这个样子的,媳妇求您吃了这一碗饭,您会好起来的。”
母亲望了一眼饭,嘴巴蠕动了两下就闭上了眼睛。
荣云放下饭碗,抱着婆母撕心裂肺地呼喊:“妈!你不能走,妈——妈!”她放下了断气的婆母,咽咽地哭着:“妈,您是活活饿死的呀!媳妇好悔恨呀!”
立成闻讯连夜步行八十多里路赶了回来,他跪在母亲的床前,悲痛欲绝地呼喊:“我回来得太晚了,儿子不孝,生不能让您饱食一餐,死不能让您睡一副像样的棺木,儿子无能呀!”
那时候村里死了人,就将死者剩下的口粮给几个主要劳动力吃一餐饱饭,然后用几块旧木板钉副薄棺,把死人抬到山里草草掩埋,不闻鞭炮声,不听哀乐奏,只有亲人们那无力的低哭声。
荣云带着子英、一丁,几乎是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在饭里掺和着野菜,挖蕨根葛根搓出粉来当粮食,总之,田垅山野,一切可以入口的植物,都被村民们利用上了。饥寒交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一千九百六十二年春,公共食堂实在是难以为继了,蔬菜越来越少,连柴火都越来越困难,破损的餐具炊具也无能添置。
一天晚饭后,石明突然向大家宣布:“社员同志们,从明天起我们的食堂就散伙了,口粮按月份发给大家,还给大家分点自留地。”
社员们听了,像是惊天动地的一声春雷,顿时“啊”地一声哄了起来。接着有人将吃完饭的蒸钵使劲地往地上一砸,于是,乒啷哐当之声接连不断。
石明向大家摆了摆手:“别砸了,留着作个纪念吧,或者将来可以把它当作花盆用。”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