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普通授权
字数:43060
阅读:5041
发表:2021/9/9
108章 主旋律,,军事 小说
《远东神机》第28-54章
1-27
28-54
55-81
82-108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空荡荡的军人食堂里,几乎没有别的什么人。坐在安静的桌子旁,在廖柯夫的要求下,他们把以前布置的身份背景作业,又重新完成了一遍。
“我是一个老师,”崔龙吉一口肉一口汉语地陈述着,时不时地皱了皱鼻子,“当然是外语老师,教朝鲜语的。”边吃边说的崔龙吉,更显得口齿有点不大利落。
“就你这口条,还当老师呢?”蒋毅帆笑了笑。
“这是我的第二语言,好不好?再说了,我说朝鲜语,你能听懂吗?”崔龙吉反击着。
“好了好了,继续。”廖柯夫提示着。
“好,继续。”崔龙吉接着说,“我是一个老师,刚毕业不久,才结束在长春一个中学的实习,啊不,是在新京的实习,正在去哈尔滨一所学校任职的路上。”
“哈尔滨这所学校的地点和名称?”廖柯夫问。
“南岗区山街的普育中学。”崔龙吉还算利落地说道。
“新京实习的那个呢?”
“平泉路口的省立二高。”
“那你为什么不回朝鲜呢?”
崔龙吉皱了皱眉,拍了拍肚子,假装不舒服,“胃溃疡,朝鲜治不了。”
“不错。”廖柯夫松了一口气,看来崔龙吉还是挺认真地接受了这部分的训练,把自己的背景故事背了个大概齐,基本上可以应付粗略的查问。
“如果日本人去调查我这个虚构的故事,那怎么办?他们会发现吗?”崔龙吉问道。
“放心吧,两面的校长都打招呼了,”廖柯夫回答,“他们会说,是有一个叫崔井山的老师,他来过或将要来我们的学校。”
“亏你把这些细节都想到了。”崔龙吉佩服地说。
“尽量吧,”廖柯夫转向蒋毅帆,“该你啦!”
“我呀?我是从山东来的一个商人,我叫蒋全福,来东北干啥?捣弄买卖呗,山货,皮货,我全收。”
“继续。”
“我是个商二代,二十六岁了,还打着光棍儿呢,到东北来,也想划拉一个媳妇儿带回山东。对了,他们不会到山东调查吧?”
“调查的话也要花些功夫,因为你的背景比较模糊,但这至少争取了一些时间。”
“你是说把我抓住了,为你们的安全撤离争取到了时间?”
“是的,”廖柯夫有些严肃地说,“另外,还要取决于你什么时候吞下那颗钮扣。”
说到这里,三个人都沉默了。他们将要共同面对着的生与死,开始把他们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他们来自三个截然不同的背景,现在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行动小队,承担起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团结起来去对付一个共同的敌人,有点像西线战场上的同盟国军队。
他们都很坚定、很勇敢,但同时也带着一丝担忧与恐惧,也害怕在一次战斗中可能会失去生命。可有谁不害怕失去生命呢?然而,他们并不是懦夫,不惧怕任何凶狠邪恶的敌人,不惜以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换取这场战争的胜利。
他们在短短的几天里,接受了特战部所能想到并所能做到的超常培训,熟练掌握了各种武器、炸药及无线电密码等装备的使用。他们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勇敢、机智和为国捐躯的精神,而不是一时的冲动与热情。
他们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一旦他们踏上了征途,双脚落到了东北的黑土地上,什么培训,什么计划,都会在几个小时之内,全都化为泡沫,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最后剩下的,只有手中的那把枪,和缝在衣服上的那枚钮扣。
而特战部,不需要一个死去的英雄,而需要一个活着的胜利。
第 51 章
空军机场跑道旁边的小屋里,他们在焦急地等待着飞机的到来。已经比预定时间晚半个小时了,计划中的飞机还没有出现。
廖柯夫好像习惯了这样的延误,不过,延误了半个多小时,还是很不正常的。
出什么事儿了吗?
崔龙吉有些不耐烦地来回踱着步,好像是在医院急诊室外面的走廊里,而不是在跑道边上一间面积并不大的小屋里。
“我们现在无能为力,也别无选择,只能等。”蒋毅帆貌似平静地说。
廖柯夫看着开始有些烦躁的队员们,开了个玩笑,“我们再等半个小时,如果飞机还没到的话,那我就去开摩托车,带着你们一起去码头,找条船开过去。”
“好啊,那我们……”蒋毅帆的话只说了一半,就听见小屋外面传来一阵低沉的隆隆声。
飞机到了。
廖柯夫跑到屋外,一看眼前的飞机,并不是他熟悉的那架小苞米头,而是一架伊尔4型轰炸机。
当这个重近十吨的大个金属家伙,向他们径直隆隆驶过来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的个头都变得矮小了许多。
他们张着嘴巴,看着这架4米高、15米长、21米机翼的中型轰炸机,正在面前滑行转弯,最后停了下来,但引擎仍然在发动着,舱门从侧面打开,领航员在里面招着手,让他们上去。
廖柯夫立刻意识到,预定的飞机可能出了什么事。但此时,他没有时间去想得更多,尽管不同型号的飞机,可毕竟还是来接他们了。
在领航员急切的挥手示意下,他们迎着发动机和螺旋桨嗡嗡的声音,一路小跑地来到飞机跟前,一个接一个地登上飞机,而廖柯夫是最后一个被领航员伸出的手拽上机舱的人。
“怎么听起来不太对劲,”廖柯夫对着那位领航员喊着,直觉告诉他,好像什么地方不大正常。
领航员咧嘴一笑,“你这么年轻,不像是个老兵啊,耳朵倒挺尖,”他在嘈杂声中喊道,“我们新换上一台M88发动机,要不早就到了。”
面对苏联空军的专业人员,廖柯夫把后面想说的话给咽了回去。
实际上,廖柯夫并不在意伊尔4型轰炸机新换上一台什么样的发动机,他只是想,有些新的东西也不见得就好,特别是还没有经过实战的考核和验证。在他的经验字典里,这可不是个好兆头。
他们三个人,在舱口旁边的小隔间里坐了下来。虽然有点挤,但谁还顾得上什么舒适,能有个地方坐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崔龙吉对着廖柯夫的耳朵喊着,“我一直在想,游击队的头儿,那个叫杨兆林的。对了,还有刚才这位领航员,鬼知道他要把我们飞到什么地方去,我们怎么知道该信任他?”
“那我怎么知道该信任你?”廖柯夫厉声说道,崔龙吉不再说话了。
廖柯夫的心情不太好,不是没有理由的。
很快,廖柯夫他们将要降落到东北的黑土地上,可他的一些困惑,还都没有得到解决。
抗日游击队的领导,那个叫杨兆林的人,廖柯夫并不熟悉,而对方则好像对他很熟悉似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如何尽快地取得彼此的信任,并且共同建立起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同时还要防止被日伪特工的渗透和内部叛徒的欺骗,都是摆在面前的严峻问题。
敌方是精锐的日本关东军,己方则是非正规军的游击队,中间是那位德国专家,现在连他的个人行踪和日常活动日程都还不清楚。
廖柯夫现在必须执行的任务,不像以往他喜欢的那样,单打独斗去完成,而是需要领导一个团队,核心是三人的海燕行动小队,具体到蒋毅帆和崔龙吉两个人,一个他只是认识,一个他只是知道,都还谈不到是完全信任的人。
说话之间,运输机已经装好了他们要带去的装备,机舱门砰的一声关上了,飞机随后动了起来,缓缓地驶向起飞跑道的端部。
当飞机突然向前倾斜了一下,然后好像逐渐在加快速度,冲向秋天晴朗的夜空时,这些困惑,加上一些忧虑,沉重地压在了廖柯夫的心头。
第 52 章
伊尔4飞机在高空中飞行着。
他们渐渐习惯了六七千米高空的寒冷,每个人的飞行服下面,都有足够的衣服作为保暖层,来抵御秋夜最寒冷的气温,并且尽可能地适应各种变化的环境。
接着,飞机又剧烈地左右摇晃着,而后,又毫无征兆地突然降低着飞行高度。
“发生什么事了?”崔龙吉问道。
“可能是在甩掉一个尾巴,”廖柯夫用一种比他感觉更平静的声音回答说,他非常清楚伊尔4型轰炸机的最高时速有400多公里,如果被一架零式战斗机跟踪的话,也有机会把它甩掉。这让他也想起来几天前在河边的情景。
“哦,天呐,”崔龙吉咕哝着说,然后转过头去。
廖柯夫知道崔龙吉心里一定在想什么,因为他第一次坐这样的飞机时,也会这么想的。
即便你是个最训练有素、最富有经验、最英勇善战的陆军战士,到了空中,在你乘坐的飞机被跟踪、被攻击的时候,你也是束手无策、全然无助的感觉。
廖柯夫感到自己的胃在翻腾着,他可以想象得到,为了躲避和摆脱敌机,飞行员一定是把伊尔4型轰炸机,疾速拉到一个陡峭的高度,又紧接着来了一个坠谷般的俯冲。
与一架更小、更快、更灵活的飞机相比,伊尔4型轰炸机的胜算不大,所以它采取了回避的飞行方式,左右转弯,急剧下降,然后再急转弯,重复着这个系列动作。
几分钟的时间,好像有几个小时,飞机仍在继续躲避。毫无疑问,这样继续下去的话,用不了几分钟,敌机的白热炮火将把机身炸开,伊尔4会坠落到大兴安岭山脉的一个没有人烟的山谷里。
突然,好像奇迹一般地,飞机疯狂的飞行动作停止了。过了一会儿,领航员的笑脸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很抱歉,旅途很颠簸。我们有个尾巴一直跟在后面,有点粘糊糊的,甩也甩不掉。”领航员的额头上一直冒着汗,说明刚才的事情远没有像他描述得这样轻描淡写,“现在机长终于把它给甩掉了。”
廖柯夫松了口气,“代我们向机长致意,非常感谢。”
“我们到达预定地点可能会晚几分钟。你们的接头人会一直等你们吗?”
廖柯夫向他保证说,不管他们等还是不等,我们无论如何都要跳下去。
“那好,等我们一到降落区,我就过来。” 领航员说着,缩回到驾驶舱。
他们没有等多久,机舱上方的红灯就亮了,随之机舱的舱门也打开了。
他们可以通过打开的舱门,看到下面东北乡村黑暗而模糊的地貌,树林和山岭在下面呼啸而过。
只过了一小会儿,领航员就发现了地面上的火堆信号,还有一串闪动的莫尔斯密码,好像是用手电筒发出来的。
机舱上面的红灯开始闪烁着。
就是这里,该跳了。
蒋毅帆先走到了舱门旁边,站在舱口前,一只手扶着上面的架子。他等着,等着闪烁的红灯变成绿色。
红灯变绿了。
蒋毅帆几乎在“跳”这个字还没有说出来之前,就跳下了飞机。
崔龙吉立刻跟在后面,在舱口前迟疑了一下,而领航员的手掌迅速拍在了他的后背,让他随即扑出舱口,跳了下去。
廖柯夫毫不浪费时间,因为他知道,每浪费一秒钟,就意味着和前面的人着陆地点之间的距离就更大。他像以前多次跳伞时那样,轻而易举地跳出舱口。然后,他身体翻滚,逐渐保持住平衡。像以前一样,毫不犹豫地完成动作,才是一种最大的解脱。
降落伞突然打开了,廖柯夫疾速的坠落突然放缓了。
廖柯夫开始慢慢地飘下来,周围一片漆黑。在他的左边,仍然可以看到不远处黄色的火堆。但是一股侧风,把他拽离得越来越远。
降落伞再次翻腾起来,迫使他猛地向上,然后再次向下,并向右边转了过去,使他与地面火堆的地方有了更远的距离。
夜里他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在树林中迷路。他甚至怀疑下面的每一根折断的树枝,后面都藏着日本鬼子。必须尽快降落到地面,加倍速度返回到接头地点。
地面好像在飞奔着,来迎接廖柯夫。
廖柯夫重重地摔着落了地,他在落地时扭伤了脚踝。落到地面后,他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儿,让眼睛适应一下周围的黑暗,全身心静下来,仔细倾听着周围有没有敌人的动静。
没听见日本兵的嘶哑喊叫,也没听见狼狗的叫声。实际上,根本就什么声音都没有,暂时也不需要那枚钮扣。
廖柯夫坐了起来,使劲拉着降落伞的绳子,把降落伞从四周拖过来,然后把降落伞捆在一起。
他小心翼翼地站起来,试了一下他疼痛的脚踝,还不算剧烈的疼痛,可以忍得住。好像每次跳伞,落地时总是脚踝扭伤,是不是训练有问题,动作要领没有掌握好,廖柯夫每次都告诫自己,下次要注意,下次要注意。如果还有下一次的话。
廖柯夫朝着火堆的方向走了过去。
蒋毅帆和崔龙吉,都先后降落在靠近接头地点附近的地方,距离火堆只有十几米远。
崔龙吉重重地摔落在了地面,立刻坐起来,在黑暗中寻找着蒋毅帆,可是没有看到。他只好又躺了下来,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儿,让腿部撞击地面的痛苦消散一点。身背着的收发报机替他抵挡了一部分地面的冲击力,所以除了后背上有轻微的划伤和刺痛感之外,他并没有受伤。
崔龙吉又坐了起来,解开降落伞的安全带,把它从背上拽了下来。他转身把降落伞拽向身边,然后抬头一看,发现他面前正顶着一支日本三八大盖的枪口。
第 53 章
崔龙吉惊呆了。
一支三八大盖冰冷的枪口,正顶在他的下巴底下,挑着迫使他站起来。廖队长认为可能会有陷阱,真不是乱说的,不然他为什么会被人用枪口顶着呢?
崔龙吉感到周围有动静,他眯起眼睛,想透过还不大习惯黑暗的眼睛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他看到不远处,蒋毅帆正被几个人围着带向他这边,蒋毅帆的双手不得不举着。
崔龙吉听到周围的这些人,并不是在用日语而是在用东北话互相说着什么。他仔细看了看用枪顶着他的那个人,他穿的一件深蓝色的衣服,是一件平常的老百姓衣服,而不是什么日本士兵的土黄色军服。
崔龙吉又打量着围着蒋毅帆的那几个人,他们端着枪,手指扣在扳机上,好像准备随时开火似的。可他们端的都是些什么破枪啊:有两支和顶在崔龙吉下巴一样的三八大盖,还有几支老旧的步枪,甚至还有两支打野兔子的猎枪。
这哪是什么日本关东军呀,分明是当地的老百姓或是游击队吧,可他们为什么如此冲动,用枪顶着他们自己的同志呢?难道他们是为了悬赏的大洋而抓人吗?
端着枪的这些人围着他们俩,其中一个人命令道,“别动,”接着又说,“照我们说的做。”
蒋毅帆和崔龙吉照办了,站着一动不动。他们被草草地拍了拍全身,还翻了翻衣服口袋,把随身携带的手枪、匕首和证件都给扣了下来。
“站好喽,说,你们是干什么的?”一个戴着黄帽子的中年男人,一边用驳壳枪戳着崔龙吉的肩骨,一边催促着说。
“别,别这样!都是自己人。”崔龙吉急促地回答。他们都打量着他,好像他是从天而降的什么外星人似的。其实,他们几乎也和他一样紧张。
那个中年男人问他们叫什么名字,而蒋毅帆和崔龙吉说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他们的化名。
“你们是来找谁的?”另一个用围巾紧紧地蒙在脸上好像在掩饰自己身份的人问道。
“杨兆林,”蒋毅帆回答道,然后,用他最能让人放心的声音又补充了一句,“我看我们得赶紧离开此地,耽误得越久越危险,是不是,老乡?”
用围巾蒙着脸的那个人又仔细打量了他们一番,然后说了句,“跟我们来,”说完转身向旁边小树林的那个方向走过去。
崔龙吉和蒋毅帆,只好拖着沉重的脚步,在周围几支步枪的押解下,跟着那个人走过去。
“我是一个老师,”崔龙吉一口肉一口汉语地陈述着,时不时地皱了皱鼻子,“当然是外语老师,教朝鲜语的。”边吃边说的崔龙吉,更显得口齿有点不大利落。
“就你这口条,还当老师呢?”蒋毅帆笑了笑。
“这是我的第二语言,好不好?再说了,我说朝鲜语,你能听懂吗?”崔龙吉反击着。
“好了好了,继续。”廖柯夫提示着。
“好,继续。”崔龙吉接着说,“我是一个老师,刚毕业不久,才结束在长春一个中学的实习,啊不,是在新京的实习,正在去哈尔滨一所学校任职的路上。”
“哈尔滨这所学校的地点和名称?”廖柯夫问。
“南岗区山街的普育中学。”崔龙吉还算利落地说道。
“新京实习的那个呢?”
“平泉路口的省立二高。”
“那你为什么不回朝鲜呢?”
崔龙吉皱了皱眉,拍了拍肚子,假装不舒服,“胃溃疡,朝鲜治不了。”
“不错。”廖柯夫松了一口气,看来崔龙吉还是挺认真地接受了这部分的训练,把自己的背景故事背了个大概齐,基本上可以应付粗略的查问。
“如果日本人去调查我这个虚构的故事,那怎么办?他们会发现吗?”崔龙吉问道。
“放心吧,两面的校长都打招呼了,”廖柯夫回答,“他们会说,是有一个叫崔井山的老师,他来过或将要来我们的学校。”
“亏你把这些细节都想到了。”崔龙吉佩服地说。
“尽量吧,”廖柯夫转向蒋毅帆,“该你啦!”
“我呀?我是从山东来的一个商人,我叫蒋全福,来东北干啥?捣弄买卖呗,山货,皮货,我全收。”
“继续。”
“我是个商二代,二十六岁了,还打着光棍儿呢,到东北来,也想划拉一个媳妇儿带回山东。对了,他们不会到山东调查吧?”
“调查的话也要花些功夫,因为你的背景比较模糊,但这至少争取了一些时间。”
“你是说把我抓住了,为你们的安全撤离争取到了时间?”
“是的,”廖柯夫有些严肃地说,“另外,还要取决于你什么时候吞下那颗钮扣。”
说到这里,三个人都沉默了。他们将要共同面对着的生与死,开始把他们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他们来自三个截然不同的背景,现在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行动小队,承担起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团结起来去对付一个共同的敌人,有点像西线战场上的同盟国军队。
他们都很坚定、很勇敢,但同时也带着一丝担忧与恐惧,也害怕在一次战斗中可能会失去生命。可有谁不害怕失去生命呢?然而,他们并不是懦夫,不惧怕任何凶狠邪恶的敌人,不惜以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换取这场战争的胜利。
他们在短短的几天里,接受了特战部所能想到并所能做到的超常培训,熟练掌握了各种武器、炸药及无线电密码等装备的使用。他们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勇敢、机智和为国捐躯的精神,而不是一时的冲动与热情。
他们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一旦他们踏上了征途,双脚落到了东北的黑土地上,什么培训,什么计划,都会在几个小时之内,全都化为泡沫,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最后剩下的,只有手中的那把枪,和缝在衣服上的那枚钮扣。
而特战部,不需要一个死去的英雄,而需要一个活着的胜利。
第 51 章
空军机场跑道旁边的小屋里,他们在焦急地等待着飞机的到来。已经比预定时间晚半个小时了,计划中的飞机还没有出现。
廖柯夫好像习惯了这样的延误,不过,延误了半个多小时,还是很不正常的。
出什么事儿了吗?
崔龙吉有些不耐烦地来回踱着步,好像是在医院急诊室外面的走廊里,而不是在跑道边上一间面积并不大的小屋里。
“我们现在无能为力,也别无选择,只能等。”蒋毅帆貌似平静地说。
廖柯夫看着开始有些烦躁的队员们,开了个玩笑,“我们再等半个小时,如果飞机还没到的话,那我就去开摩托车,带着你们一起去码头,找条船开过去。”
“好啊,那我们……”蒋毅帆的话只说了一半,就听见小屋外面传来一阵低沉的隆隆声。
飞机到了。
廖柯夫跑到屋外,一看眼前的飞机,并不是他熟悉的那架小苞米头,而是一架伊尔4型轰炸机。
当这个重近十吨的大个金属家伙,向他们径直隆隆驶过来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的个头都变得矮小了许多。
他们张着嘴巴,看着这架4米高、15米长、21米机翼的中型轰炸机,正在面前滑行转弯,最后停了下来,但引擎仍然在发动着,舱门从侧面打开,领航员在里面招着手,让他们上去。
廖柯夫立刻意识到,预定的飞机可能出了什么事。但此时,他没有时间去想得更多,尽管不同型号的飞机,可毕竟还是来接他们了。
在领航员急切的挥手示意下,他们迎着发动机和螺旋桨嗡嗡的声音,一路小跑地来到飞机跟前,一个接一个地登上飞机,而廖柯夫是最后一个被领航员伸出的手拽上机舱的人。
“怎么听起来不太对劲,”廖柯夫对着那位领航员喊着,直觉告诉他,好像什么地方不大正常。
领航员咧嘴一笑,“你这么年轻,不像是个老兵啊,耳朵倒挺尖,”他在嘈杂声中喊道,“我们新换上一台M88发动机,要不早就到了。”
面对苏联空军的专业人员,廖柯夫把后面想说的话给咽了回去。
实际上,廖柯夫并不在意伊尔4型轰炸机新换上一台什么样的发动机,他只是想,有些新的东西也不见得就好,特别是还没有经过实战的考核和验证。在他的经验字典里,这可不是个好兆头。
他们三个人,在舱口旁边的小隔间里坐了下来。虽然有点挤,但谁还顾得上什么舒适,能有个地方坐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
崔龙吉对着廖柯夫的耳朵喊着,“我一直在想,游击队的头儿,那个叫杨兆林的。对了,还有刚才这位领航员,鬼知道他要把我们飞到什么地方去,我们怎么知道该信任他?”
“那我怎么知道该信任你?”廖柯夫厉声说道,崔龙吉不再说话了。
廖柯夫的心情不太好,不是没有理由的。
很快,廖柯夫他们将要降落到东北的黑土地上,可他的一些困惑,还都没有得到解决。
抗日游击队的领导,那个叫杨兆林的人,廖柯夫并不熟悉,而对方则好像对他很熟悉似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如何尽快地取得彼此的信任,并且共同建立起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同时还要防止被日伪特工的渗透和内部叛徒的欺骗,都是摆在面前的严峻问题。
敌方是精锐的日本关东军,己方则是非正规军的游击队,中间是那位德国专家,现在连他的个人行踪和日常活动日程都还不清楚。
廖柯夫现在必须执行的任务,不像以往他喜欢的那样,单打独斗去完成,而是需要领导一个团队,核心是三人的海燕行动小队,具体到蒋毅帆和崔龙吉两个人,一个他只是认识,一个他只是知道,都还谈不到是完全信任的人。
说话之间,运输机已经装好了他们要带去的装备,机舱门砰的一声关上了,飞机随后动了起来,缓缓地驶向起飞跑道的端部。
当飞机突然向前倾斜了一下,然后好像逐渐在加快速度,冲向秋天晴朗的夜空时,这些困惑,加上一些忧虑,沉重地压在了廖柯夫的心头。
第 52 章
伊尔4飞机在高空中飞行着。
他们渐渐习惯了六七千米高空的寒冷,每个人的飞行服下面,都有足够的衣服作为保暖层,来抵御秋夜最寒冷的气温,并且尽可能地适应各种变化的环境。
接着,飞机又剧烈地左右摇晃着,而后,又毫无征兆地突然降低着飞行高度。
“发生什么事了?”崔龙吉问道。
“可能是在甩掉一个尾巴,”廖柯夫用一种比他感觉更平静的声音回答说,他非常清楚伊尔4型轰炸机的最高时速有400多公里,如果被一架零式战斗机跟踪的话,也有机会把它甩掉。这让他也想起来几天前在河边的情景。
“哦,天呐,”崔龙吉咕哝着说,然后转过头去。
廖柯夫知道崔龙吉心里一定在想什么,因为他第一次坐这样的飞机时,也会这么想的。
即便你是个最训练有素、最富有经验、最英勇善战的陆军战士,到了空中,在你乘坐的飞机被跟踪、被攻击的时候,你也是束手无策、全然无助的感觉。
廖柯夫感到自己的胃在翻腾着,他可以想象得到,为了躲避和摆脱敌机,飞行员一定是把伊尔4型轰炸机,疾速拉到一个陡峭的高度,又紧接着来了一个坠谷般的俯冲。
与一架更小、更快、更灵活的飞机相比,伊尔4型轰炸机的胜算不大,所以它采取了回避的飞行方式,左右转弯,急剧下降,然后再急转弯,重复着这个系列动作。
几分钟的时间,好像有几个小时,飞机仍在继续躲避。毫无疑问,这样继续下去的话,用不了几分钟,敌机的白热炮火将把机身炸开,伊尔4会坠落到大兴安岭山脉的一个没有人烟的山谷里。
突然,好像奇迹一般地,飞机疯狂的飞行动作停止了。过了一会儿,领航员的笑脸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很抱歉,旅途很颠簸。我们有个尾巴一直跟在后面,有点粘糊糊的,甩也甩不掉。”领航员的额头上一直冒着汗,说明刚才的事情远没有像他描述得这样轻描淡写,“现在机长终于把它给甩掉了。”
廖柯夫松了口气,“代我们向机长致意,非常感谢。”
“我们到达预定地点可能会晚几分钟。你们的接头人会一直等你们吗?”
廖柯夫向他保证说,不管他们等还是不等,我们无论如何都要跳下去。
“那好,等我们一到降落区,我就过来。” 领航员说着,缩回到驾驶舱。
他们没有等多久,机舱上方的红灯就亮了,随之机舱的舱门也打开了。
他们可以通过打开的舱门,看到下面东北乡村黑暗而模糊的地貌,树林和山岭在下面呼啸而过。
只过了一小会儿,领航员就发现了地面上的火堆信号,还有一串闪动的莫尔斯密码,好像是用手电筒发出来的。
机舱上面的红灯开始闪烁着。
就是这里,该跳了。
蒋毅帆先走到了舱门旁边,站在舱口前,一只手扶着上面的架子。他等着,等着闪烁的红灯变成绿色。
红灯变绿了。
蒋毅帆几乎在“跳”这个字还没有说出来之前,就跳下了飞机。
崔龙吉立刻跟在后面,在舱口前迟疑了一下,而领航员的手掌迅速拍在了他的后背,让他随即扑出舱口,跳了下去。
廖柯夫毫不浪费时间,因为他知道,每浪费一秒钟,就意味着和前面的人着陆地点之间的距离就更大。他像以前多次跳伞时那样,轻而易举地跳出舱口。然后,他身体翻滚,逐渐保持住平衡。像以前一样,毫不犹豫地完成动作,才是一种最大的解脱。
降落伞突然打开了,廖柯夫疾速的坠落突然放缓了。
廖柯夫开始慢慢地飘下来,周围一片漆黑。在他的左边,仍然可以看到不远处黄色的火堆。但是一股侧风,把他拽离得越来越远。
降落伞再次翻腾起来,迫使他猛地向上,然后再次向下,并向右边转了过去,使他与地面火堆的地方有了更远的距离。
夜里他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在树林中迷路。他甚至怀疑下面的每一根折断的树枝,后面都藏着日本鬼子。必须尽快降落到地面,加倍速度返回到接头地点。
地面好像在飞奔着,来迎接廖柯夫。
廖柯夫重重地摔着落了地,他在落地时扭伤了脚踝。落到地面后,他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儿,让眼睛适应一下周围的黑暗,全身心静下来,仔细倾听着周围有没有敌人的动静。
没听见日本兵的嘶哑喊叫,也没听见狼狗的叫声。实际上,根本就什么声音都没有,暂时也不需要那枚钮扣。
廖柯夫坐了起来,使劲拉着降落伞的绳子,把降落伞从四周拖过来,然后把降落伞捆在一起。
他小心翼翼地站起来,试了一下他疼痛的脚踝,还不算剧烈的疼痛,可以忍得住。好像每次跳伞,落地时总是脚踝扭伤,是不是训练有问题,动作要领没有掌握好,廖柯夫每次都告诫自己,下次要注意,下次要注意。如果还有下一次的话。
廖柯夫朝着火堆的方向走了过去。
蒋毅帆和崔龙吉,都先后降落在靠近接头地点附近的地方,距离火堆只有十几米远。
崔龙吉重重地摔落在了地面,立刻坐起来,在黑暗中寻找着蒋毅帆,可是没有看到。他只好又躺了下来,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儿,让腿部撞击地面的痛苦消散一点。身背着的收发报机替他抵挡了一部分地面的冲击力,所以除了后背上有轻微的划伤和刺痛感之外,他并没有受伤。
崔龙吉又坐了起来,解开降落伞的安全带,把它从背上拽了下来。他转身把降落伞拽向身边,然后抬头一看,发现他面前正顶着一支日本三八大盖的枪口。
第 53 章
崔龙吉惊呆了。
一支三八大盖冰冷的枪口,正顶在他的下巴底下,挑着迫使他站起来。廖队长认为可能会有陷阱,真不是乱说的,不然他为什么会被人用枪口顶着呢?
崔龙吉感到周围有动静,他眯起眼睛,想透过还不大习惯黑暗的眼睛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他看到不远处,蒋毅帆正被几个人围着带向他这边,蒋毅帆的双手不得不举着。
崔龙吉听到周围的这些人,并不是在用日语而是在用东北话互相说着什么。他仔细看了看用枪顶着他的那个人,他穿的一件深蓝色的衣服,是一件平常的老百姓衣服,而不是什么日本士兵的土黄色军服。
崔龙吉又打量着围着蒋毅帆的那几个人,他们端着枪,手指扣在扳机上,好像准备随时开火似的。可他们端的都是些什么破枪啊:有两支和顶在崔龙吉下巴一样的三八大盖,还有几支老旧的步枪,甚至还有两支打野兔子的猎枪。
这哪是什么日本关东军呀,分明是当地的老百姓或是游击队吧,可他们为什么如此冲动,用枪顶着他们自己的同志呢?难道他们是为了悬赏的大洋而抓人吗?
端着枪的这些人围着他们俩,其中一个人命令道,“别动,”接着又说,“照我们说的做。”
蒋毅帆和崔龙吉照办了,站着一动不动。他们被草草地拍了拍全身,还翻了翻衣服口袋,把随身携带的手枪、匕首和证件都给扣了下来。
“站好喽,说,你们是干什么的?”一个戴着黄帽子的中年男人,一边用驳壳枪戳着崔龙吉的肩骨,一边催促着说。
“别,别这样!都是自己人。”崔龙吉急促地回答。他们都打量着他,好像他是从天而降的什么外星人似的。其实,他们几乎也和他一样紧张。
那个中年男人问他们叫什么名字,而蒋毅帆和崔龙吉说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他们的化名。
“你们是来找谁的?”另一个用围巾紧紧地蒙在脸上好像在掩饰自己身份的人问道。
“杨兆林,”蒋毅帆回答道,然后,用他最能让人放心的声音又补充了一句,“我看我们得赶紧离开此地,耽误得越久越危险,是不是,老乡?”
用围巾蒙着脸的那个人又仔细打量了他们一番,然后说了句,“跟我们来,”说完转身向旁边小树林的那个方向走过去。
崔龙吉和蒋毅帆,只好拖着沉重的脚步,在周围几支步枪的押解下,跟着那个人走过去。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