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属:原创 · 独家授权
字数:24327
阅读:10517
发表:2012/11/2
专辑:《凤仪天下
历史 小说
凤仪天下
毓澜 [北京宣武区]
 出售价格:面议 [如何联系作者]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第四十六章 属意
  值不值得刘娥想不通,但有一点儿是确定的,她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力。赵恒把她留下了,那是他的决定,而不是征求她的意见。想到这些,刘娥便也释然了,无法改变的,坦然面对又何妨。
  赵恒的第一个孩子是在第二年的初春出生的,是个男孩。二十六岁的赵恒终于做了父亲,显然十分高兴,热热闹闹的为孩子办了满月宴,还特意让刘娥来襄王府看孩子。
  那孩子白白净净的,大眼睛,十分可爱,刘娥喜欢的不得了,每次抱起来总是爱不释手,让赵恒十分欣慰。
  然而,不知是那孩子身体弱,还是照顾不周,满月过去没多久,竟然夭折了。
  赵恒很是难过,但遭受丧子之痛的郭妙怡比他更难过,他便只能去刘娥那里寻求一丝安慰。
  一个那么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没了,刘娥心里也十分不好受,她不劝的,只陪他一起难过,仿佛这样才能分担他的痛苦。
  这一年似乎是个多事之秋,赵恒的孩子夭折没多久,陈王赵元僖突然性情大变,不再是以往那个沉默寡言的陈王,反而变得性格乖张,极度叛逆,常常在朝中与太宗争吵,有时候甚至闹得兵戎相见。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大半年,刚入十月,陈王突然暴死于王府中。
  陈王的死讯很快传遍整个汴梁城,关于他的死,京城百姓众说纷纭,甚至猜测是太宗下的毒手。
  对于这点儿,赵恒也不是没有怀疑,以他父皇的性情,他知道他能做出毒害亲子这种事情。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刘娥的时候,她放下手中的竹简,轻轻拉起他的手,道:“赵恒,不管是不是真的,都不要去探究,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好。”
  这样是冷漠了些,但也是为了自保。不管怎么样,死了的人都不会活过来,那就尽量不要让活着的人再出什么事。
  “大哥被废了,二哥又死了,下一个,会不会是我?”赵恒脑子里突然闪出这样一个可怕的念头,下意识地问出口。
  刘娥摇摇头,认真地望着他:“不会,皇上不是那种动辄就喜欢取人性命的暴君,只要你不犯什么严重的错误,就不会有事。”
  “嗯。”赵恒这才算是松了口气。
  拿起桌案上的竹简继续翻阅,刘娥一边问道:“听说王妃又有了身孕?”
  赵恒点点头:“是,已经两个多月了。”
  盯着竹简的目光突然一滞,刘娥平静的面容上闪过一丝悲哀。此时,她本应该为他高兴的,但却丝毫高兴不起来,有些落寞地道:“赵恒,你说,我是不是生不了孩子了?”
  “没有,不是。”赵恒慌忙拉住她的双手说道。
  九年前孙太医说得话还历历在目,可是,他该怎样告诉她呢?
  算了,还是继续瞒下去吧,如果可以的话,一辈子都瞒下去。带着一丝希望总比明明确确的知道没有希望要好,至少还有些盼头,不至于绝望。
  想到这些,他拿下她手里的竹简,放在桌案上,紧紧将她搂在怀里,温柔地、轻轻地道:“没有,没有……”
  这个与他一同走过十一年的女子,就算算不上什么感天动地的爱情,但也算是相濡以沫了。这么近这么久的相处中,他极少看到她有脆弱的时候,她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从容、冷静,甚至看起事来比他还要敏悟果断。那种宠辱不惊的气蕴,比她美丽的容颜更加吸引着他。可是,就是如此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她也有哀伤的时候,就是关于孩子,她一心渴盼的孩子。他明明知道的,却无能为力,只有尽可能的安慰她陪伴她。在这里,他是怀着一份歉疚之心的,她不能再生孩子,完全是因为他。
  不过,就算再觉得歉疚,有些事情还是不能改变的,只能接受。
  陈王去世一个月后,太宗下旨改封赵恒为寿王。
  这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再次加封,显然皇上对他十分器重。但赵恒却丝毫高兴不起来,因为在王位提高的同时,太宗又接连为他聘娶了好几个侧室。
  作为儿子,他有足够的理由表示不满,但是作为臣子,他却无法拒绝,那不仅仅是父亲的意思,同时也是皇上的旨意。他只能听旨,只能接受,即便再不情愿。
  刘娥却反过来安慰他没有什么,自己不介意。如果介意也没用的话,不如怀着一颗怡然之心,顺其自然好了。
  刘娥依旧在研习史书,也可以说十多年从未间断过,外表给人的感觉也不再是美,尽管她真的很美。那种随着知识的积累所自然而然的流露出的书卷气息,没有什么能够掩饰的了,美貌也不能。通过这次皇上对赵恒的加封,以及赐婚,她已约略猜出皇上有立他为太子之意,便提议他尽可能多的抽出一些时间去考察民情,尽量少与大臣结交。
  这样做,刘娥自然是有她的计较,得到百姓的称颂,便是得民心,不与大臣结交,便能得圣心。一国之尊的皇帝除了治理好国家之外,最为盼望的便是自己的儿子能有出息,但是古往今来,大概也没有哪个皇帝会喜欢拉拢大臣的皇子。
  这两点儿,刘娥都为他考虑到了,这些年来,她用自己最为美好的青春时光所付出的努力,几乎全部是为了赵恒。
  刘娥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值不值得,也从来没有想要知道。只是在这为他付出的过程中,也真的为百姓做到了一些切实有利的事情,她觉得这样是快乐的。或者,有这些就足够了吧。不是没有设想过将来,或者怀疑赵恒对她的情意,就算现在赵恒对她极好,但人总是会变的,就像他早些年接受不了潘雪宁,如今却能容下了这么多侍妾一样。只是她的心太平静了,像一汪无底的深潭,无论投下什么,都不会激起太大的涟漪。就算将来赵恒背弃了她,刘娥知道自己也绝对不会寻死觅活,或者苦苦纠缠。在她这里,从来没有什么接受不了,以往是,现在是,将来也不会变。微微一笑,潇洒转身,经历了,付出了,不后悔……
  
  岁月如梭,又是一年过去了,转眼间到了淳化五年九月。①
  这年秋天来的特别早,九月刚到,便已经万木凋零。
  大宋自开国以来,都是崇尚节俭,几十年来,从未改变过。皇宫之内,并无多少奇花异草,除了大片大片开势繁盛的菊花之外,便只剩下苍松翠柏以及几壁竹子还带着些生机。
  皇宫宣政使宦官王继恩手握拂尘走在落叶纷飞的宫道上,面上神情无喜无怒,叫人辨不出情绪。
  在皇宫里,这也正是生存之道,作为奴才,除了适时的揣摩主子的意思之外,便再也不能露出其它情绪,否则就会死无葬身之地。而他,也正是因为善于揣摩主子的意思,才得以坐上这宣政使之位。
  这几年来,皇上对三皇子恒极为重视,从韩王改封为襄王,改封为寿王,还亲自为他册立妾室。陈王元僖暴亡之后,似乎有立他为太子之意,让他心里十分不悦。
  王继恩知道,他是恨赵恒的,恨他当年在楚王府那样呵斥自己,连一点儿尊严都不留给他。即便这恨意不能显露,但依然是有,甚至在这几年的苦苦压抑中愈发强烈起来。他不希望他当太子,之后做皇帝,极不希望,他宁愿被废掉的楚王元佐做皇帝,也不愿是他。
  正在这样走着,突然一个小太监端着药罐急匆匆地走过来,没有看到对面有人,一下子撞在他身上。
  “王公公饶命,王公公饶命……”一看到是他,那小太监匆忙跪在地上不停地磕起头来。
  皇宫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王公公在皇上面前极为受宠,但手段却极为狠毒,得罪了他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好下场。就连宫里的几位娘娘,也曾经因为骂过他几句而被他所害。
  “这么匆匆忙忙的,是要去哪里?”王继恩瞥了一眼那小太监,扬着尖细的嗓音说道。
  “回王公公,去垂拱殿,为皇上送药。”小太监谨慎地道。
  王继恩道:“皇上不是在紫宸殿吗,什么时候去了垂拱殿?”
  “回王公公,寇准寇大人来了,皇上在垂拱殿接见他。”小太监道。
  王继恩目光稍微一沉,皇上前几天才封了寇准为参知政事,这个时候接见他,莫不是为了立太子之事?
  那小太监见他脸上阴晴未定,便努力屏住呼吸不敢看他。
  沉默了一阵子,王继恩沉声道:“起来吧,药打翻了,还不快去再熬一罐!”
  支走那小太监,王继恩便直接向垂拱殿的方向走去。皇上要立太子,可千万不要是三皇子恒,尽管他知道是他的可能性极大。
  垂拱殿是内朝所在地,便是皇帝平时召见臣子的地方,又称为上书房。
  年迈的宋太宗坐在龙椅之上,他已经有些老了,头发胡须均已斑白,苍白的脸上带着些病容,但神情依然威严。翻看了许久的奏折后,抬头看向坐在下面的寇准:“这么多大臣都要求朕立太子,卿怎么看待此事?”
  寇准想了想,直言不讳道:“太子乃是国之根本,立了太子,才能安民心。”
  “如今朕的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了,不知能活到什么时候,也确实该立太子了。”宋太宗叹息道,然后定定地望着寇准,目光如炬,“卿认为朕的诸多皇子中,谁可以托付社稷?”
  寇准望着龙椅之上那个老态龙钟的帝王,那个一贯喜怒无常,贤明却又非仁德的君王,他是真的老了,当年御驾亲征征伐辽国的气势已不再,如今再挑大宋江山的重担似乎有些力不从心,确实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来从旁辅助了。但是,寇准知道他疑心颇重,若是自己说出了哪位皇子,他说不准会有什么猜疑,而错过贤才,于是道:“陛下为天下择君,不能谋及妇人宦官,也不能谋及近臣,唯有陛下亲择才能选出为臣民百姓谋求福祉的贤明储君。”
  太宗垂眸沉吟了一阵子,屏退左右,向寇准问道:“卿觉得寿王恒可以吗?”
  赵恒的贤明仁慈他是早就听说了的,寇准自然十分赞成,他一早属意的就是他,于是道:“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已经有了主意,臣惟愿陛下早作决断!”
  太宗点点头,正想说些什么,突然感觉胸口闷得慌,重重地咳了起来。
  “皇上,您怎么样?”寇准担忧地望着他,但身为一个外臣,又不能走上前去。
  太宗吃力地摆摆手:“朕没事,卿先退下吧。”
  寇准向太宗躬身一礼,恭敬地道:“微臣告退。”然后慢慢退出垂拱殿。
  寇准觉得,他突然有些佩服太宗了,他的确是个好皇帝,虽然算不上仁德,但在他登基这十八年来,尽心尽意的为百姓做事,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在选择大臣储君方面,任人唯贤。虽然在廷美德昭之事上犯过些错误,但是他的功劳足以掩去他所犯下的这些过错。
  寇准走出垂拱殿,正好碰上迎面走来的王继恩,见他有要入殿的意思,好意提醒他不要进去打扰皇上,方才离开。
  王继恩站在垂拱殿门口,望着寇准离开的背影,犹豫了一番,觉得确实不应该进去。不仅是因为皇上在休息,还有他一个宦官如果进去要皇上不要立三皇子恒为太子,一向疑心颇重的皇上会怎么想怎么看?所以,即便内心有一千个一万个不甘赵恒被立为太子,他也只能忍着,退下了。
  
  ————————————
  注:
  ①淳化五年,即公元994年。
  
  第四十七章 东宫
  翌年,太宗改年号淳化为至道。
  至道元年八月,方正式下旨立寿王恒为皇太子,于太庙举行册封大典。①
  得知赵恒要被册立为太子了,刘娥当然十分高兴,不过却没有过分惊讶。这是十几年来不断努力换来的结果,在预料之中。
  册封那天是一个十分晴明的天气,阳光普照,碧空万里无云。
  刘娥刚刚换上男装,准备和纤紫一块儿出去看看热闹,十多岁的城儿跑来了,姑姑姑姑的叫的十分好听,缠着刘娥带他一起去。
  叶云楚不久前又生了一个女儿,还在静养之中,无法带他出门,刘娥看他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最终还是决定带他一起去。
  他们出门,去太庙所要经过的道路两旁早已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由于带着城儿,不便挤进去观看,刘娥只好牵着他的手站在人群的最外围。
  没过多久,前去太庙的鸾车便过来了,足足十几辆,也不知道赵恒究竟再哪辆车上,隔着不知多少层人,他们连护送前行的侍卫都看不到,只能听到清脆的马蹄声以及鸾车华丽的顶端。
  “姑姑,恒叔叔是不是就在里面?”城儿望着那华丽丽的十几辆鸾车渐渐远去,扬起稚嫩的小脸,向刘娥问道。
  刘娥伸手摸摸他圆圆的小脸,微笑道:“是啊。”
  “那恒叔叔当了太子,是不是以后就要当皇帝啊?”
  “当然。”
  两人所说的话,自然没有人仔细去听,有些看热闹的百姓甚至拼命的向前挤着想要跟着鸾车前行。
  鸾车已经离开许久,围观的百姓依然没有散去,高声说着什么,但因为人太多,声音噪杂,不太容易听出。
  刘娥隐约听到以下内容:
  “皇上真是英明啊,立了寿王殿下为太子!”
  “寿王殿下在开封府为我们百姓做了那么多好事,当太子是应该的!”
  “寿王殿下将来要是做了皇帝,肯定是个好皇帝!”
  “什么寿王殿下,应该叫太子殿下!”
  ……
  听着百姓们对赵恒赞不绝口,刘娥十分欣慰,觉得自己这些年来为他苦研史书,十几年的努力算是值得了。
  不过,因为被这热闹的人群所阻挡,没有亲眼看见他坐在鸾车内的样子,刘娥觉得有些遗憾。想了想,最终决定先不回去,带着纤紫和城儿去了对面街上的茶楼,挑了个二楼靠窗的位置,准备等到册封结束之后,在这里看着他们回去。
  茶楼是个合适的地方,想必能够看得清楚。
  等待的过程也不容易,从上午,等到了傍晚,足足等了四个时辰,才隐约听到册封回来的锣鼓声。
  城儿年纪还小,天生好动,若不是刘娥和纤紫一再说在这里可以看见恒叔叔,他早就耐不住了。
  京城的百姓们一直没有散去,对于这几十年难得一见的重大册封有着很大的热情,更何况这被封为太子的还是他们一向敬重的开封府赵大人。
  鸾车还未出现,只是远远地听到锣鼓声,他们便已经激动的不得了,交头接耳的,相互说些什么。
  这样许多人噪杂在一起的声音,十分的大,刘娥在茶楼的二楼都能感觉到他们的热情,只是这么大的声音,却偏偏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没多久,锣鼓声近了,刘娥转头望向窗外,但见夕阳之下,在两队侍卫的护佑下,那十几辆鸾车浩浩荡荡的前行而来。
  刘娥还没来得及看清那鸾车的整体装饰,突然听见人群中传出惊天动地的齐呼声:少年天子,太子殿下千岁,少年天子,太子殿下千岁……
  刘娥微微垂眸,看见道路两旁的百姓齐刷刷地跪了一地,呼声越来越大,动彻天地。
  刘娥有些惊讶,她知道赵恒这些年来所作所为十分得人心,却没想到百姓竟然如此爱戴他,迫不及待地称呼他为少年天子。
  这一声声的少年天子,让刘娥的眼睛渐渐湿润,那是十几年的努力所换来成果后的感动的泪水。同时也真的觉得,她没有看错人,没有爱错人,赵恒真的很好。
  刘娥一点儿也不介意两个人的努力所换得的成果全部给了他一个人,没有什么好计较的,只要他真是很好的,她便愿意站在他身后,哪怕默默无闻也好。
  “少年天子,是说恒叔叔吗?”城儿突然扬起脑袋,扯着稚嫩的声音问道。
  刘娥宠溺地拍拍他的小脑袋:“当然了。”
  
  皇宫,垂拱殿。
  听完随行太庙的礼官说此次册封十分顺利,太宗苍白的面容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那礼官见皇上高兴,遂又讨好地道:“太子殿下十分受百姓爱戴,册封回来的路上,百姓们跪了一地,纷纷高喊太子殿下为少年天子。”
  “少年天子?”太宗低声重复了一遍,笑容陡然收敛。
  那礼官开始觉得他这样说皇上会高兴的,却不知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不过他们这位皇帝喜怒无常是人人皆知的,遂谨慎地道:“是,百姓们都称太子殿下为少年天子。”
  “朕知道了,你下去吧。”太宗摆摆手,示意他出去。
  礼官忙遵命退下。
  “陛下——”寇准看到太宗似乎有些不悦,起身走上前来,准备说些什么。
  这些天来,太宗时常把他招来垂拱殿,有时候商议一些国事,有时只是随便闲聊一下,这天正好赶上太子册封。
  太宗脸上一直阴晴未定,他摆摆手示意寇准不要说,沉默了许久,屏退左右,向寇准抱怨道:“恒这个儿子,固然优秀的无可挑剔,可是如今人心都到了他那里,是要将朕至于何地呢?”②
  说出这样的话,寇准明白太宗是心有猜疑了,但是太子恒是难能可得的贤明皇子,现下太宗身子越来越差,他是希望他将来能够继承大统的,于是思忖了片刻,向太宗躬身一礼,道:“太子颇得民心,这是陛下是社稷之福啊,陛下与太子是父子,父子连心,人心到了太子那里,也便是到了陛下这里,百姓们都会感激陛下为他们选了一个好储君的。”
  寇准的话显然让太宗十分受用,他捋捋胡子,道:“听卿一席话,朕心里顿时了悟了许多。是啊,父子连心,人心到了太子那里,也便是到了朕这里来了。”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编辑:看江湖
举报
顶啦 0
踩啦 0
点击收藏。收藏后可以在会员中心快速找到我哦 收藏 0
登录 后再戳我哦
最近阅读者 更多
  • 神秘人
    qiu
  • 学生
    f7c
  • 学生
    sie
  • 学生
    rob
  • 学生
    k12
  • 学生
    eva
  • 学生
    akt
  • 学生
    cak
写个评论
请注意:反馈问题请到 建议反馈 页面,在此评论无法得到回复!
*  
验证码:今天是10月几日?(提示:22号)
      *

该编剧的其他作品

凤仪天下(历史)

年金牌VIP会员作品

同类推荐作品

新画皮之铁血(军事, 历史)
丝路传说(主旋律, 爱情, 历史)
夭夭其折(卷一)(爱情, 历史)
史家绝唱(家庭, 军事, 历史)

同类最新作品

大风之二 风雨苍黄(军事, 历史)
相机(军事, 历史)
新画皮之铁血(军事, 历史)
大风之一青萍之末(军事, 历史)
史家绝唱(家庭, 军事, 历史)
兄弟(历史)
北京东京南京(历史)

同类随机作品

绝招(历史)
我们的穿越爱情(历史)
海豚人之死(历史)
“扯火”县长(主旋律, 喜剧, 历史)
分享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