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
小说
师娘
- 故事梗概
- 作品正文
3、何敬民的烦恼
什么是幸福?这本是哲学家们研究的论题。但就是这样一个重大而深奥的论题,那些年却被孤峰街上四个长舌妇诠释得再透彻不过了。每天吃过早饭,她们已不再是如改革开放前干坐在石拱桥南那茶馆门前梧桐树下山南海北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地海聊了,而是正儿八经规规矩矩在梧桐树下摆起一张小方桌,拉开四条长板凳,桌边放着收音机,桌心摆副小纸牌,四个女人早饭一吃,嘴角一抹,不邀不喊,各自来到这里,一人一方,坐上凳,拧开收音机,舔下指头,开始抹牌,还要听着收音机里的歌曲,或是兼听围观者或是路人说着小道消息,如若是能从中得到一些新鲜的事儿,就边玩着手中纸牌边发着感叹或是议论……这样,整整一个大白天除了吃饭之外就轻轻松松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一日,于頫老师经过那里,见长舌妇们在边抹纸牌边说着闲话过得十分逍遥惬意,就下意识地瞟了一眼。谁知就在这一瞟的瞬间,那正听歌曲的叶青嫂子就“啪”地关上收音机,连连向于老师招手,十分谦恭地喊道:“于老师,快来,快来,你听听,这歌到底唱的什么意思?”于頫知这些长舌妇闲得没事,一旦缠上了,就得三日不了四日不休,再说,自己是个教书人,哪有那些闲工夫?就头也不回地要走。这时,马二嫂已过来,一把拉住于老师一只衣袖,说:“于老师,你别走,我们也不是老虎,不会吃掉你的。谁 叫你是我们孤峰街上的大教授哩,叶嫂子喊你过去,一定是有事要求教你。就这么大架子,一点面子也不给?”
于頫无奈,只得来到梧桐树下,让叶青重新打开收音机,就听收音机里先是“嗞嗞”响过一阵,接着就是那十分清脆悦耳的歌声,于頫仔细听了听,唱的是:
“自尊已饱经跌堕,
重视能治肚饿,
未曾获得过,
便知我为何。
大动作很多,
犯下这些错,
博人们看看我,
这也算病态么……”
不等听完,于頫脱口而出说:“这叫‘浮夸歌’,外面唱得可火红哩!”
马二嫂立刻显出愤愤不平,骂道:“妈的,浮夸那个害人的东西,还有人为它唱歌?”
于頫连忙解释道:“这歌不是歌颂浮夸的,是写一个小人物平时故意说些夸张的话做些出格的事,希望用这些来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和重视!”
幺兰花显然更加憎恶,重重掼出一张牌,说:“九万!妈的,这小人物也真是太无聊了,别人看不起你也就算了,还唱什么浮夸歌!我们从来就没有人关注重视过,这整天打打牌搓搓麻将,不也是过得像神仙一样快活吗?”
显然这几个女人对“浮夸”是极其痛恨的,说着,她们就满嘴吐沫地说起早年那个“水稻亩产四万三,明年还要翻一番”的浮夸;就说起某县为吹捧“万牛养殖厂”,不惜在春耕大忙季节将全县各村耕牛强行集中到县城以迎接外地人来参观而弄得满县城的牛粪足足龌龊了好多天等等等等的奇闻怪事!
长舌妇们不仅对“浮夸”记忆犹新,更是耿耿于怀深恶痛绝!
“于老师,你说说,小人物是小心肠,他们想用浮夸来引人注意,我们能理解;可政府是大人物啊,大人物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怎么也爱搞浮夸呢?”极其鬼精的叶青嫂子向于頫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是一个涉及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战略高度的大问题,于老师不想说也不敢说,于是那天他只得以自己还有急事为由而匆匆溜之大吉!
那天晚上,何敬民像只丧家犬从沈幽兰家灰溜溜逃出后,心里一直纷繁杂乱。既担心沈幽兰真的会将这事捅到邵书记那里,让他好不容易爬到个带“副”字的镇长位子上栽下来,又想着那个朝思暮想的时刻却成了煮熟的鸭子转眼飞走,使他在烦恼之余还不时回味起搂抱沈幽兰那种消魂失魄的感觉;妻子黄玲香这些日子不仅日夜不归,而且还公开向他提出离婚。这两件事本就够他伤脑筋,再加上前不久县里召开的全县乡镇干部参加的经济工作会议,更是使他烦上加烦!
他想起那次大会上,分管经济工作的梁副县长在大会上所作的那篇十分精彩的训导报告!
“你们那里真的就没有‘亿元村’、‘万元户’吗?你们那里不是没有,而是你们缺少一双发现‘万元户’、‘亿元村’的眼睛!我就以‘万元户’为例来帮助你们分析一下,你们就会明白我们的做法不是浮夸,而是真正的实事求是!”说着,他就将“鸡与鸡蛋”的理论又作了一番崭新的演绎:“我就以农户家养鸡来算给你们听。一个农户家一年养十只母鸡不算多吧?这十只母鸡是怎么来的?是鸡蛋孵出来的。这十只鸡蛋假设不是自家母鸡生下来的,而是从市场上买来的,三毛钱一只,十只鸡蛋就得三块钱。”说到这里,他补充说明了一句:“如果这十只鸡蛋不是放在家里孵,而是放到炕坊去炕,或者纯是到炕坊去买十只小鸡回来,就算八毛钱一只,那十只小鸡就得花去八块钱。小鸡长成老鸡,假设每只老鸡长到九斤重——”他又补充说明了一句:“不是有种鸡叫‘九斤黄’吗?十只老鸡就是九十斤重,假设这九十斤老鸡平时十块钱一斤不卖,而是留到冬至那一天卖——”他又作了个说明:“我们这里不是有个传统习惯吗,喜欢冬至那天家家都要杀老母鸡炖甜酒吃吗?这冬至边的老母鸡至少要卖到二十元一斤!就算二十元一斤吧,十只老母鸡就能卖到一千八百元!注意,这一千八百块钱是不动的资产!再算鸡下蛋。每只鸡每月下三十个蛋,注意——”他又作了补充说明:“大月三十一天也算三十天,因为每年还有个闰二月,只有二十九天,长短扯平,所以我只算它三十天;还要注意,人要有休养生息,老母鸡也该有个休养生息,一年十二个月,我只要它下十个月的蛋,算一算,十只老鸡一年就是三千只蛋!现在市场丰富了,我们就不以春节边的鸡蛋价格计算,就按平时的五毛钱一只,三千鸡蛋就是一千五百元!请注意,如果我们的经济观念更强一些,不把这三千只鸡蛋卖到菜市场,而是卖进炕坊孵出小鸡来卖,孵出的小鸡八毛钱一只,那就是二千四百元,纯增九百元……”
梁副县长见会场鸦雀无声,心中就有些犯疑,不知是那些乡镇干部为他的精辟分析听得全神贯注,还是被他那一连串的数据搅得稀里糊涂?为达到训导的目的,他稍稍作了个停顿,让听会人放松一下神经,然后再把他以上的分析作了个提纲挈领地小结:“简而言之,我们把十只鸡一年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总结一下,就是不动产的十只老鸡一千八百元,加上老鸡下蛋卖出的一千五百元——注意,我这里还是没有计算鸡蛋孵出小鸡来卖的那九百元的副加值——共计就是三千三百元——不不不,还要加上老鸡所以成为老鸡刚买来鸡雏时的八元钱的成本费……”
接着,他又以如此方法计算了农户每天做饭要用去的柴,用去的水,吃下肚里的蔬菜,还有养猪养鸭养猫养狗,统统都应该按照“鸡与鸡蛋”那种方法去计算——他最后总结道:“如果农户每天烧的吃的喝的用的,都不是自己上山砍的下塘挑的在地里种的在圈里养的……而是完全像城里人一样,样样都拿钱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们算算吧,没有上万元能开销得了吗?啊?所以说,我们给你们下的‘万元户’指标决不是凭空想象的,更不是浮夸,而是完全有科学依据的!改革开放,就是要解放思想;这分配下去‘亿元村’、‘万元户’的指标绝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不要什么事都以为是‘浮夸风’!争创‘亿元村’、‘万元户’是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是我们抓经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衡量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是真解放思想还是假解放思想的分水岭、试金石!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旗帜是鲜明的,不换脑筋就换人!听明白了吧?”
台下响起了掌声。但那掌声在梁焕发副县长听来,就如乡间打麦场上打连枷和城里人听音乐打节拍样一下一下有气无力地拍打着。
他气恼了,气得脸色朱紫,陡地将嗓音提高六个声线,嚎着:“啊?没听见啦?没听见我就再重申要遍,不换脑筋就换人!不换脑筋就换人!啊?啊?听见没有?听见没有?”
这时台下掌声比原来响亮多了,“哗哗哗”的。
当然,这最响的掌声中也包括何敬民那双拚命拍扇的双手……
什么是幸福?这本是哲学家们研究的论题。但就是这样一个重大而深奥的论题,那些年却被孤峰街上四个长舌妇诠释得再透彻不过了。每天吃过早饭,她们已不再是如改革开放前干坐在石拱桥南那茶馆门前梧桐树下山南海北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地海聊了,而是正儿八经规规矩矩在梧桐树下摆起一张小方桌,拉开四条长板凳,桌边放着收音机,桌心摆副小纸牌,四个女人早饭一吃,嘴角一抹,不邀不喊,各自来到这里,一人一方,坐上凳,拧开收音机,舔下指头,开始抹牌,还要听着收音机里的歌曲,或是兼听围观者或是路人说着小道消息,如若是能从中得到一些新鲜的事儿,就边玩着手中纸牌边发着感叹或是议论……这样,整整一个大白天除了吃饭之外就轻轻松松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一日,于頫老师经过那里,见长舌妇们在边抹纸牌边说着闲话过得十分逍遥惬意,就下意识地瞟了一眼。谁知就在这一瞟的瞬间,那正听歌曲的叶青嫂子就“啪”地关上收音机,连连向于老师招手,十分谦恭地喊道:“于老师,快来,快来,你听听,这歌到底唱的什么意思?”于頫知这些长舌妇闲得没事,一旦缠上了,就得三日不了四日不休,再说,自己是个教书人,哪有那些闲工夫?就头也不回地要走。这时,马二嫂已过来,一把拉住于老师一只衣袖,说:“于老师,你别走,我们也不是老虎,不会吃掉你的。谁 叫你是我们孤峰街上的大教授哩,叶嫂子喊你过去,一定是有事要求教你。就这么大架子,一点面子也不给?”
于頫无奈,只得来到梧桐树下,让叶青重新打开收音机,就听收音机里先是“嗞嗞”响过一阵,接着就是那十分清脆悦耳的歌声,于頫仔细听了听,唱的是:
“自尊已饱经跌堕,
重视能治肚饿,
未曾获得过,
便知我为何。
大动作很多,
犯下这些错,
博人们看看我,
这也算病态么……”
不等听完,于頫脱口而出说:“这叫‘浮夸歌’,外面唱得可火红哩!”
马二嫂立刻显出愤愤不平,骂道:“妈的,浮夸那个害人的东西,还有人为它唱歌?”
于頫连忙解释道:“这歌不是歌颂浮夸的,是写一个小人物平时故意说些夸张的话做些出格的事,希望用这些来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和重视!”
幺兰花显然更加憎恶,重重掼出一张牌,说:“九万!妈的,这小人物也真是太无聊了,别人看不起你也就算了,还唱什么浮夸歌!我们从来就没有人关注重视过,这整天打打牌搓搓麻将,不也是过得像神仙一样快活吗?”
显然这几个女人对“浮夸”是极其痛恨的,说着,她们就满嘴吐沫地说起早年那个“水稻亩产四万三,明年还要翻一番”的浮夸;就说起某县为吹捧“万牛养殖厂”,不惜在春耕大忙季节将全县各村耕牛强行集中到县城以迎接外地人来参观而弄得满县城的牛粪足足龌龊了好多天等等等等的奇闻怪事!
长舌妇们不仅对“浮夸”记忆犹新,更是耿耿于怀深恶痛绝!
“于老师,你说说,小人物是小心肠,他们想用浮夸来引人注意,我们能理解;可政府是大人物啊,大人物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怎么也爱搞浮夸呢?”极其鬼精的叶青嫂子向于頫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是一个涉及到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战略高度的大问题,于老师不想说也不敢说,于是那天他只得以自己还有急事为由而匆匆溜之大吉!
那天晚上,何敬民像只丧家犬从沈幽兰家灰溜溜逃出后,心里一直纷繁杂乱。既担心沈幽兰真的会将这事捅到邵书记那里,让他好不容易爬到个带“副”字的镇长位子上栽下来,又想着那个朝思暮想的时刻却成了煮熟的鸭子转眼飞走,使他在烦恼之余还不时回味起搂抱沈幽兰那种消魂失魄的感觉;妻子黄玲香这些日子不仅日夜不归,而且还公开向他提出离婚。这两件事本就够他伤脑筋,再加上前不久县里召开的全县乡镇干部参加的经济工作会议,更是使他烦上加烦!
他想起那次大会上,分管经济工作的梁副县长在大会上所作的那篇十分精彩的训导报告!
“你们那里真的就没有‘亿元村’、‘万元户’吗?你们那里不是没有,而是你们缺少一双发现‘万元户’、‘亿元村’的眼睛!我就以‘万元户’为例来帮助你们分析一下,你们就会明白我们的做法不是浮夸,而是真正的实事求是!”说着,他就将“鸡与鸡蛋”的理论又作了一番崭新的演绎:“我就以农户家养鸡来算给你们听。一个农户家一年养十只母鸡不算多吧?这十只母鸡是怎么来的?是鸡蛋孵出来的。这十只鸡蛋假设不是自家母鸡生下来的,而是从市场上买来的,三毛钱一只,十只鸡蛋就得三块钱。”说到这里,他补充说明了一句:“如果这十只鸡蛋不是放在家里孵,而是放到炕坊去炕,或者纯是到炕坊去买十只小鸡回来,就算八毛钱一只,那十只小鸡就得花去八块钱。小鸡长成老鸡,假设每只老鸡长到九斤重——”他又补充说明了一句:“不是有种鸡叫‘九斤黄’吗?十只老鸡就是九十斤重,假设这九十斤老鸡平时十块钱一斤不卖,而是留到冬至那一天卖——”他又作了个说明:“我们这里不是有个传统习惯吗,喜欢冬至那天家家都要杀老母鸡炖甜酒吃吗?这冬至边的老母鸡至少要卖到二十元一斤!就算二十元一斤吧,十只老母鸡就能卖到一千八百元!注意,这一千八百块钱是不动的资产!再算鸡下蛋。每只鸡每月下三十个蛋,注意——”他又作了补充说明:“大月三十一天也算三十天,因为每年还有个闰二月,只有二十九天,长短扯平,所以我只算它三十天;还要注意,人要有休养生息,老母鸡也该有个休养生息,一年十二个月,我只要它下十个月的蛋,算一算,十只老鸡一年就是三千只蛋!现在市场丰富了,我们就不以春节边的鸡蛋价格计算,就按平时的五毛钱一只,三千鸡蛋就是一千五百元!请注意,如果我们的经济观念更强一些,不把这三千只鸡蛋卖到菜市场,而是卖进炕坊孵出小鸡来卖,孵出的小鸡八毛钱一只,那就是二千四百元,纯增九百元……”
梁副县长见会场鸦雀无声,心中就有些犯疑,不知是那些乡镇干部为他的精辟分析听得全神贯注,还是被他那一连串的数据搅得稀里糊涂?为达到训导的目的,他稍稍作了个停顿,让听会人放松一下神经,然后再把他以上的分析作了个提纲挈领地小结:“简而言之,我们把十只鸡一年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总结一下,就是不动产的十只老鸡一千八百元,加上老鸡下蛋卖出的一千五百元——注意,我这里还是没有计算鸡蛋孵出小鸡来卖的那九百元的副加值——共计就是三千三百元——不不不,还要加上老鸡所以成为老鸡刚买来鸡雏时的八元钱的成本费……”
接着,他又以如此方法计算了农户每天做饭要用去的柴,用去的水,吃下肚里的蔬菜,还有养猪养鸭养猫养狗,统统都应该按照“鸡与鸡蛋”那种方法去计算——他最后总结道:“如果农户每天烧的吃的喝的用的,都不是自己上山砍的下塘挑的在地里种的在圈里养的……而是完全像城里人一样,样样都拿钱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们算算吧,没有上万元能开销得了吗?啊?所以说,我们给你们下的‘万元户’指标决不是凭空想象的,更不是浮夸,而是完全有科学依据的!改革开放,就是要解放思想;这分配下去‘亿元村’、‘万元户’的指标绝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不要什么事都以为是‘浮夸风’!争创‘亿元村’、‘万元户’是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是我们抓经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衡量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是真解放思想还是假解放思想的分水岭、试金石!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旗帜是鲜明的,不换脑筋就换人!听明白了吧?”
台下响起了掌声。但那掌声在梁焕发副县长听来,就如乡间打麦场上打连枷和城里人听音乐打节拍样一下一下有气无力地拍打着。
他气恼了,气得脸色朱紫,陡地将嗓音提高六个声线,嚎着:“啊?没听见啦?没听见我就再重申要遍,不换脑筋就换人!不换脑筋就换人!啊?啊?听见没有?听见没有?”
这时台下掌声比原来响亮多了,“哗哗哗”的。
当然,这最响的掌声中也包括何敬民那双拚命拍扇的双手……
上一章
下一章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后转载须注明出处:"转自华语剧本网 www.juben.pro"。 [ 如何申请转载 ]
登录 后再戳我哦










